写作像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需要保持久远时间的耐力,并且保证持续的输出,也就是写作的训练,也许你的困惑和我一样,如何长年累月的保证输出文章的稳定性,并保持自己写出的文章能够保持较好的质量。这就像一名厨师一样,就要平时累积不少的素材,才能自己选择需要的食材,做出美味佳肴。
无戒老师就是一名素材收集整理的大师,今天,我跟随她的思路探索素材库建立的方法。如果,这样的建立素材库举措对你有用,你还可以自己去聆听她的写作道法,期待由此我们一同获取写作的知识和方法,帮助我们走进写作的马拉松征途,体验写作带给我们的充实和富足。
“素材源于生活,学会生活就学会了写作”。这是老师原话,不过至今我尚未真正体会,我以前一味地认为,素材库的建立就是不停的获取,从哪里获取,怎样获取写作素材,怎样的堆积保存,怎样的将知识更高效率的温故而知新。建立素材库无非是做一个勤快的人,努力学习的人,等等,无论如何,终究不会是怎样的生活。
随着老师的解释,我开始逐渐的领悟。
学会生活也就是要保持观察力、思考力、逻辑力和想象力,既然素材来源于生活,那么具备上述的这些能力,就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保持活力,能够精准的获得具有具有鲜活营养的素材——故事,谈吐,对话等等。
获取素材的方式有采访、观察、收集、整理和延伸五种。听说过一个词“偷故事的人”,就是一种观察能力所致,文学作品的读者都是活生生的普罗大众,我们书写的故事也必得源于生活中的故事,必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才能获得共鸣,产生共振。从而得到读者的认同。
观察是素材来源的主要途径,看、感、思、听、闻、触等手法要充分的运用。到了景点,譬如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我们观察到了建筑物清新怡情的景象,也许就能等当于一个独行客漫步其间,疗愈自己,忧伤的,孤独的等情形浮现到眼前来。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看不全世界的全部,更无法洞悉世界的所有观察对象含有内在含义,但是观察下的思考能让我们的写作笔触延伸到观察对象背后的情感或内涵中去。
江南的水乡雨滴轻轻落下,雨声骤急轻缓,不同的雨声都能掩藏不同的故事,当这些故事和作者试图表达的情感主题一致时,雨声自然成为了代言。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的感官获取途径和对象。
老师将采访的要领进行了铺陈,如掌握谈话的节奏、提问要求恰当有分寸、预先制定采访的提纲、认真倾听、记录关键词等等,都是一些谋求采访效果和质量方面的关键要素,做好了就行,于此不作侃侃而谈了。
收集整理什么样的素材,可以是于己相关的故事,梦境,构思,网络新闻,自己的感悟等等。老师对素材的内容理解超出了我的原先认知,显然,这是一些活生生的材料,我一直在困惑,自己干枯的素材难以组成成为故事,成为观点文章的主题,难以将自己的写作文章写成具有社会价值观、具有深切情感的篇幅。今天,我获取了崭新的认知,文章的主题、情感只有代言了生活,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得到读者的共鸣。
善于从读书中累积素材,这是我们素材来源的主要通道,名家、经典的作品营养丰富,要充分的吸收,老师罗列了一些措施,记录作读书笔记,整理书的概要,整理书中的优质句子,整理书中对你有感悟的句子,分析写作的结构,分析写作手法,等等。巧合的是,这和前段时间我尝试高效阅读的方法有很大的雷同。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读书的准确打开方式,或者素材收集,或者高效阅读,它们是统一的。
从写作能力提升要求看,素材收集显然成为了根本。收集并不是物理性的积木堆垛,超出我原先观念下素材摆放、归类的认知,我从老师朗朗讲课声里,听到了写作需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