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篇像是读后感又像是书评的文章,是为了投学校的一个征文比赛匆匆写了一个多小时而成的。因为时间匆忙,段落并不清晰,思路也不是很好,虽说获得了学校的三等奖,但说起来受之有愧。我原先的想法是想突出悲剧的意义的,想讲讲体制下的进退两难的局面,可这么一铺开,起码三千字以上才能说清,于是我的想法最终还是在繁重的日常里放弃了。有点不甘心的是,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巴烂,本来能写得有深度一些,却只能将就时间的匆忙。或许有一天,我还真的会重新拾起这篇文章,然后好好讲讲《水浒传》中的进与退。
说起《水浒传》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对其结局感到惋惜。多少身怀绝技的英雄好汉,多少荡气回肠的豪情故事,都随着招安的到来灰飞烟灭。也有无数人在问,为什么要招安呢?难道就不能一反到底?像黑旋风李逵所言:“到东京杀了那鸟皇帝,让宋江哥哥做大皇帝,卢俊义哥哥做小皇帝。”且不说这样的狂人狂语能否实现,单单是忠义堂中的“忠义”二字就是在打自己的脸。或许有人说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灭了宋朝,一切舆论再慢慢解决。那么一个小小的水泊梁山能否扳倒一个偌大的大宋帝国呢?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到了南宋末年,蒙古帝国先后快速灭掉西辽、西夏、金、吐蕃和大理,而宋朝却能够抵抗长达半个世纪,宋朝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于宋朝内部而言,即使奸臣当道,无数起的农民起义也没能破坏宋朝的政治结构,宋朝的统治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反观水泊梁山,内部的分歧不断,既无明确的政治目标,又无可行的攻城策略。这样的梁山能打得过大宋帝国吗?看来“进”是不可能的了,那么“退”可行吗?《水浒传》的结局给的很清楚,招安后的梁山众好汉,是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好不容易能混上一个小官了,还要被赐一杯毒酒毒死。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到底要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对于长期生活在官僚体制下的宋江明白,单纯与朝廷作对是没有出路的,现在在梁山的这一班人,不过是小打小闹,在无数的老百姓看来,也只不过是犯上作乱的梁山贼寇。或许宋江也明白,招安一样是没有好下场的,中国人是讲求出身的,戴上了梁山贼寇的帽子,就是万世的烙印,自己原先所在的阶层、老百姓本身就不怎么看得起这群人,就算招安了又能被谁看重?但他还是不想让兄弟们背上万世的梁山贼寇的骂名,心里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想着招安了,或许就能减轻自己身上的贼寇烙印,或许就能被统治阶级看中才华,然后好好地报效朝廷,以此来抹去自己身上的污点。更何况对于呼延灼、关胜、杨志这些原先体制下的官员,是愿意早日回归朝廷的,于是选择招安,这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了。
诚然,《水浒传》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里,英雄末路,豪情不再,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唏嘘,太多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情,一种莫名的无奈、无以言表的悲剧感油然而生。但悲剧的意义所在,不在于令人唏嘘,而在于使人反省。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进退两难的事情比比皆是,最后演化为悲剧的也不可胜举,如何抉择是一个大问题,一门大学问。而除了抉择之外,悲剧教给我们更重要的东西是对世事的感悟,这正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这个世界,进退两难的事情很多,悲剧常常存在,世事也往往不遂人愿。在人的一生中,喜剧的部分占了很小一块,悲剧的部分占了很小一块,平平淡淡的部分占了最大的一块。人生很长,在悲剧的部分里纠结、痛苦、彷徨显然不是理智的,与其在巨大的悲剧里痛苦,不如跳出悲剧去获得快乐,以一种超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正视悲剧,才能超越悲剧。
生活是残酷的,斗争是激烈的,而正如罗曼·罗兰所言,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2019年10月27日
于广州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