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罗一笑刷屏。
父亲筹钱给患癌症的女儿治病,一个很合理的悲伤的故事。
乍一看朋友圈,勾勒出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文采斐然的作家,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却依然意志坚强,为爱女卖文筹款,不失骨气。
事件几乎占据了今天各大社交网络的热搜榜,发酵到现在,也不乏出来扒事件真相的群众。
有说罗尔拥有诸多房产资产不菲的,也有说背后是某铜人在操作营销的,还有说患病事件造假的,更有甚者指出罗尔私生活不检点。真可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今天在这我不和大家讨论这个事件的真相,只想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被罗一笑事件刷屏。
其实人参与社交,有两个目的非常重要。一个是“求同”,另一个则是“存异”。
“求同”,因此大家才会有自己的社交圈。或价值认知相同,或性格爱好相同,又或是组织相同、地域相同,也可能是利益相同。
总之,共同点让人们相互认同,把人与人之间关联在一起,最后形成各类的社交圈。每个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社交圈,它们或大或小,之间可能完全隔离,也可能是勾连交错,最后形成了人社交圈的总和。
但有一些点,大概可以连接世界上92%的人。因为这些点能在社交活动中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比如爱运动、爱读书、爱旅行、爱美食、有孝心、努力等等。
当然,有爱心也是这样的点。而罗一笑事件正好可以触发这个点。
但是仅凭这点足以连接这么多的人,让如此多的人一致转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这是一个农民工为了爱女筹款的一般不幸故事,即便故事比这个悲惨百倍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人刷屏。
这时,“存异”的心理发挥作用了。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我们歌颂独立,信奉自由,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社交中我们一定是希望展示个性,展示独特的。因此,在社交中,“存异”往往比“求同”驱动性更强。
而一般人看来,罗一笑的故事与类似的故事有两点不一样。首先,罗一笑的父亲罗尔是一个作家,散发着强大的艺术气质,而艺术气质更是“存异”者们一直所追捧的。
其次,罗尔卖文筹钱,这份骨气和自尊自重可与通常乞讨要钱的人大大不同。这是在用劳动赚钱,看起来让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朋友圈最后勾勒出来的画面:一位文采斐然的作家,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却依然意志坚强,为爱女卖文筹款,不失骨气。
文章引爆朋友圈。很多人虽然到现在还不知道罗尔是谁,不知道这个作家写作上水平如何,卖的文章在哪里。但是,一群“求同存异”的人都一致的都“求同”了。
事件本身的真相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思考该做什么。因为类似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今天会发生,以后也还会发生。
求同存异确是社交的真谛,但病态的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