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对既有事物、观念或现象的颠覆。
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离经叛道》是一本颠覆创新观念,用大量成功的创新案例以及研究数据,冲击了人们对创新的习惯性认知。《离经叛道》提出一系列的反直觉的创新观念,打破了对创新的认知误区。离经叛道不是天生的特质,通过管控风险、选择时机、组合元素、管理情绪等方式,成功的创新之路有迹可循。
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是怎样改变世界的?基于创新前提的新认知和新观点
育儿网站Babble反其道行之、通过列举不投资Babble的5个理由和公司现存问题获得2轮融资、知道自己问题在哪更能让投资者信赖!
人们通常认为,想要有说服力,应多强调优点,少说缺点。然而当我们意识到有人在试图说服自己时,通常会提高心理防御。而主动强调自己的缺陷,能显得自己知道问题在哪儿,不会被激情表相蒙蔽,也能让人觉得他们更值得信赖。
书中讲到的创新领域反直觉、反常规的认知和观点,总结起来有五个方面
️##1、创新者不需要事事抢先机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殊不知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我们能确定自己是鸟还是虫吗?
探索、开拓型的企业失败率47%,跟随、定居型企业失败率8%,更容易获得成功
首家社交网站是Friendster,2002年成立,只急于扩张,没走通商业模式。Facebook耐心分析了用户的偏好,推出的功能大受欢迎。定居者必开拓者进入市场晚,但是会改进竞争对手的缺陷,分析市场反馈的需求,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成功的创新者,并非要做到第一个行动,只需做到有所突破,有所不同。
拖延即是高效的宿敌,也能催生创新
达芬奇用了16年完成的蒙娜丽莎;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准备了2个月,在演讲前一晚,稿子还没成形。
他们并不是没有单纯浪费时间,只是进行不断的测试,优化各种组合,暗中循序渐进。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前,已经积蓄了强大的能量,只差窗户纸被捅破的那一下。
️#2、成功的创新者其实更怕冒风险;
哥白尼把日心说理论捂了22年才公布于世
明智的创新者,在取得成功前,都会留好退路。成功的创新者在一个领域冒极大风险时,会在其他领域极度谨慎,从而平衡风险。研究表明,同那些辞去本职工作创业的企业家相比,继续本职工作同时创业的企业家,失败概率要低33%。聪明的创业者并不是不冒风险,而是在关键抉择上不踩雷。
️#3、成功的创新,总是需要搭配一些已为人熟知的元素;
《狮子王》卖座是新颖的热带草原加上《哈姆雷特》式的经典故事共同达成的结果。这利用了心理学上的纯粹接触效应,人们对一种声音、味道、品牌等元素越熟悉,就会越喜欢它,因为反复接触,能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内容。
️#4、成功的创新者往往拥有强烈的自我怀疑;
电动平衡车曾震动硅谷,乔布斯也认为是继计算机之后最惊人的技术。这个曾经被认为能改变世界的东西,被《时代周刊》评为十大失败的产品之一。究其原因,过分自信、缺少对市场的理性分析,让创新过程卷入了太多的激情。
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成功率会更高、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提前想到问题可以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才能更好的避免失败。
️#5、多产才能催生有影响力的创意,成功的创意数量,和创意总数成正比。
作品越多、想法越多、越容易创新成功,哪怕创造出大量反响平平的东西。
爱迪生失败1000多次后才发明灯泡,毕加索的传世经典来自上万件作品之中。人们普遍认为数量和质量不可兼得,想把工作做好,必须把一件事做精。对于创新,这点并不适用。创新作品越多代表想法越多、越容易成功。
过去越成功的人,在新环境中的表现就越差,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很少能听进别人的批评,这就陷入了“成功陷阱”。
创新行为具有可控性,平衡风险、选择时机、组合元素、管理情绪再到不断实验,都说明了。大多数人做决定时,会遵循结果逻辑,即采用哪种行动会产生最好的结果。而试图挑战现状的人,喜欢采用恰当性逻辑,在同样的情况下,他们会思考: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他们比较习惯向内看自己的特性,他们做出决定时,取决于自己是谁,或者自己想成为谁。创新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特征,它不是天生的基因,而是人做出的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