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复工啦,五招让你快速进入搬砖模式

原创  公众号  摇落拾光

快乐的五一假期结束了,牛马又要回归职场,开始搬砖。但无奈早晨闹钟响了三次,人仍处于迷糊状态,一万个不想起床;好不容易到了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恹恹的,无法聚集精神,满脑子还是假期的欢乐时光。

这种从极度放松到紧张工作的“断崖式”切换,让许多人陷入所谓的“节后戒断综合征”——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身体不适。

别担心,这并非你一个人的困扰,而是大部分牛马们快乐放飞之后的常见反应。只要你想一想,有一群人和你作伴,心情是不是暗爽了些?

“节后戒断综合征”并非医学上的严格疾病诊断,而是指人们在经历长假后,由放松状态突然转入工作或学习状态时,身心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反应。这种现象源于我们生物钟、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剧烈变化,就像身体突然被从温暖的被窝拽到冰冷的室外,自然会产生抗拒。

假期中大脑长期处于愉悦状态,多巴胺分泌增加;而回归工作后,这种“快乐激素”水平骤降,导致情绪落差。同时,放假期间不规律的作息、过量饮食和缺乏运动,也会打乱身体原本的稳定平衡状态。

比如情绪莫名失落、焦虑烦躁、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身体易疲劳乏力、失眠或嗜睡、肠胃不适、头痛;搬砖爱拖延、效率低下、频繁查看假期照片或回忆。

其实,这种“戒断反应"是我们对美好假期自然眷恋的表现,证明你度过了一个真正放松、愉快的假期。大多数人在一周左右就能自行调整过来。

一.渐进式调整作息,重置生物钟

五一期间,许多人变成了“熬夜冠军”,凌晨一、两点入睡成为常态,早上九、十点才起床。这种作息与工作日的要求形成巨大反差,导致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痛苦不堪。 有医生指出,节后失眠的主要原因就是五一期间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

科学调整作息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千万不要强迫自己一天内就从躺平模式切换到搬砖模式,这会给身体带来过大压力。医生建议,从假期最后几天就开始逐步调整,(这让我想起了每年寒暑假结束,老师对孩子们生物钟调整的提示)。

1.每天提前30分钟入睡和起床:如果假期习惯凌晨1点睡、早上9点起,而工作日需要11点睡、7点起,那么从假期倒数第三天开始,每天提前半小时调整,给身体一个适应的缓冲期。

2. 善用“子午觉”原则:晚上11点前入睡(中医认为此时胆经当令,有利于深度休息),中午安排半小时左右的午休。短时间的午睡能显著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但不宜超过30分钟,以免进入深睡眠导致醒来后更加困倦。

3. 建立睡前仪式感: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可以尝试泡热水澡(水温38-43℃为宜,时间15-20分钟)、喝温牛奶、听轻音乐或进行深呼吸练习。这些活动能帮助身心放松,向身体发出“该休息了”的信号。

4. 合理利用光照:早晨起床后尽快接触自然光或明亮灯光,这有助于重置生物钟,告诉身体“白天到了”;而晚上则应调暗室内光线,营造适合入睡的环境。

特别提醒:如果第一天没睡好,第二天中午的午休就更为重要,但务必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二.饮食调理,给肠胃“减负”

五一期间的大鱼大肉、零食不断让许多人的肠胃超负荷运转。节后回归,我们需要通过科学饮食帮助消化系统恢复平衡。

节后饮食调整的核心原则是清淡、均衡: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除假期积累的代谢废物。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恢复精力特别有益。

2. 控制食量,少食多餐:每餐吃到七分饱即可,避免给尚未恢复的消化系统增加负担。如果感到饥饿,可以在两餐之间补充一些健康零食,如无糖酸奶、少量坚果或水果。

3. 选择易消化的蛋白质:暂时减少红肉摄入,选择鱼类、鸡蛋、豆制品等更易消化的蛋白质来源。清蒸、煮炖的烹饪方式比油炸、烧烤更利于肠胃恢复。

4. 多喝水,促进代谢: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最好是温开水或淡茶水。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加速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假期积累的毒素。

5. 适当使用助消化食物:如果出现明显的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可以适量食用山楂(促进胃液分泌)、陈皮(理气健脾)、酸奶(调节肠道菌群)等天然助消化食物。但胃酸过多或有胃部疾病者应慎用山楂。

一个参考的节后三日饮食计划:

早餐:燕麦粥+水煮蛋+凉拌黄瓜

午餐:糙米饭+清蒸鱼+蒜蓉西兰花

晚餐:蔬菜汤+蒸红薯+凉拌豆腐

记住,节后饮食调整不是极端节食,而是通过科学搭配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如果五一期间体重有所增加,也不要急于通过极端节食减肥,这只会加重身体负担,延长适应期。

三.科学运动,唤醒身体活力

假期减少的运动量让身体变得慵懒,而适度的运动是打破这种状态的最佳方式。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能有效对抗节后的低落情绪。

节后运动的关键是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

1. 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节后初期避免剧烈运动,应从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青年人可以选择20-30分钟的跑步,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更适合太极拳或散步20分钟。

2. 利用碎片时间活动身体:如果难以抽出整块时间运动,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增加活动量,如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剩余路程;工作间隙做简单的伸展运动;选择楼梯而非电梯;晚饭后散步15-30分钟等。

3. 办公室微运动:长时间伏案工作会加重节后的疲劳感,建议每30-45分钟起身活动一次。可以尝试以下简单的办公室运动,颈部“米字操”,用头部缓慢书写“米”字,每个方向保持5秒,缓解颈椎压力;椅子深蹲,离开椅子时做小幅度的深蹲动作,强化下肢;手腕旋转,预防长时间使用鼠标导致的手腕不适。

4.设定合理的运动目标:刚开始可以设定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的运动计划,适应后再逐渐增加频率和时长。节后运动的目的是唤醒身体而非竞技,不要给自己过大压力。

特别提醒:如果在五一期间完全停止了运动,恢复时应特别注意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控制,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受伤或过度疲劳。


四.心理调适,重建工作节奏

除了生理上的调整,心理层面的适应同样重要。从极度放松的假期状态切换到紧张的工作模式,我们的心理也需要一个过渡期。

有效心理调适的四个关键步骤:

1. 接纳情绪,减少自责:首先要认识到节后的不适应是完全正常的现象,不必因此自责或焦虑。告诉自己:“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很多人都会经历,过几天就会好转。”这种自我接纳能减少额外的心理压力。

2. 设立小目标,积累成就感:将工作分解为一系列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例如:完成一份报告后,自己喝杯香浓的咖啡缓缓神;处理完积压邮件后,短暂浏览一下喜欢的网站。这种“完成-奖励”的循环能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帮助重建工作动力。

3. 建立工作仪式感:通过一些固定的“搬砖仪式”帮助大脑进入工作状态:整理办公桌,创造一个清爽的工作环境;列一张清晰的任务清单,按优先级排序;工作前喝一杯茶或咖啡,作为“开始搬砖”的信号;换上正式些的服装(即使在家工作),区分“休息”和“工作”状态。

4. 平衡工作与休闲:不要试图一复工就100%投入工作,这往往适得其反。可以保留一些假期的休闲活动,如晚间追剧时间;与同事分享假期见闻,缓解过渡期的压力。

上班族应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或手机一动不动,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闭目养神或看看远方,让眼睛和大脑得到休息。下班后的适度运动也能帮助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焦虑情绪。


五.社交支持与环境调整

人是社会性动物,良好的社交支持能显著缓解节后的不适应感。五一期间密集的社交活动与节后突然的“社交降温”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许多人感到失落的原因之一。

构建节后社交支持的三种方式:

1. 延续部分社交活动:虽然大规模聚会减少了,但仍可以保持适度的社交联系,与同事共进午餐,分享假期趣事;约一两个好友周末小聚;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 

2. 建立工作支持系统: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能减轻重返岗位的压力,主动帮助同事解决一些小问题,建立工作上的“互助伙伴”关系 。

3. 家庭支持不可少:对于与家人分离的人(如异地工作者、空巢老人等),保持定期联系尤为重要,设定固定的视频通话时间;分享日常生活照片或小视频;规划下一次团聚的时间,给自己一个期待。

面对假期后的工作或学习任务,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列出清单,根据优先级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压力过大。同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量运动,都有助于缓解假期后的身心不适。

节后戒断反应,是我们对美好假期自然眷恋的证明。也是身心提醒我们,需要平衡工作与生活的信号。通过科学的调整方法,大多数人能在1-2周内顺利过渡。与其对抗这种自然反应,不如接纳它,并借此机会重新评估和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戒断反应是我们幸福的证明,不如把一切交给时间,活在当下,怀揣憧憬,做好自己生活的主人!”愿你能够温柔地对待节后的自己,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在下半年的新起点里收获健康与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