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产生了一个低级“失误”。
下午,参加一个政治学习,要求书面发言。但是,我没有准备书面材料。
开会前,秘书通知大家按时开会,并提醒与会者带好书面材料。“还要书面材料?”我惊讶地问道,“是呀,前几天发的会议通知的邮件里说了呀”,秘书赶紧解释。再次打开邮件,在学习材料清单的下面,是说明和要求,需要撰写书面发言材料,赫然在目。我当时就呆住了。太粗心大意了。
临时抱佛脚已来不及,好在还有一次会议,只好对主持人说下次再发言。尴尬地坐在那里,心里只有恼怒。
“这个秘书,为什么不提前提示一下?真不会办事。”可是,转念一想,这是秘书的责任吗?邮件里说的明明白白,是自己粗心大意。
遇到问题不从自身找毛病,而是恼羞成怒,怪罪别人,找替罪羊,到如今,我竟然还有这样的毛病,真是太意外了。
而且,更恶劣的是,这种情绪一直在影响着我,甚至在我认识到与人无关,是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还在怪罪秘书不够可心,做事不完美。现在,几个小时过去了,我的理智早已告诉我,就是自己的粗心大意,与秘书无关,不能怪罪于他,这种怪罪,只能反映自己的无能、低水平、没素质。但我的情绪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认为,秘书不会办事。
在这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历和判断能力,已经形成了一定层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是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对自己的思想也进行了相当的塑造,对自己的情绪控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各个方面看,在同龄人当中、在同层级人当中也是不落俗套的。自己心里还是有一点小骄傲、小自负的,认为自己还是很优秀的。但是,今天这件事,自己的第一反应是迁怒于人。这种情绪反映,却告诉我,我哪有自己想想的那么优秀,还是那么的不堪。
现在认识到这一点,真是非常沮丧。自己这么强调“修炼”,也一直在不断通过读书、反思来打磨自己,认为自己已经相当“通透”了,但是,在事实的考验面前,却原形必露。难道,我一直的努力都是假的么?都没有任何结果吗?唉,不能这么想。
如何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也许,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遇事”。而且,“事”的类型越丰富越好,难度越大越好,利益牵动越深、牵动面越广越好,跌宕起伏越剧烈越好,造成的后果越巨大、越深远越好。也就是说,通过极限施压,检测自己的思维“边界”、情绪“边界”和能力“边界”。因为正式这些“边界”,勾勒出了我们的“形状”。
很多经过生死考验的人,都改变了,比如,各种媒体报道的汶川地震的幸存者。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遇”事,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照出“你是谁”,因为背后起决定性影响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件“事”,都是一面不同的“镜子”,映照出你的不同侧面,最终,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你。
特别强调的是“遇”事,而不是“读”事、“听”事。因为只有身体力行、亲身感受,真正的“我”才能表现出来,如同只有刀子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有多痛。而“读”、“听”都达不到这个效果。“感”不可能“同身受”。“感”只能告诉你“疼”,但是怎么个疼法、疼的程度、疼的感受,却告诉不了你。就是那句话,“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自己的“不堪”的发现,也许才是这次失误的最大“价值”。对这件事的“反思”,也许才是这次失误的最大“收获”。
哎,世界上哪有没有代价的“收获”。这样看,“失误”也是一种“事",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今天这种低级失误,还是不要有的好。
毕竟,不是每一个失误,都是值得犯的;不是每一个失误的后果,都是我们能够承受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