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钦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回望现实的中国的教育,教育的形势仍然很严峻,在中考和高考体制不改的情况之下,我们很难指望学校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压力很大,殊不知我们的孩子们的压力更大。从一个孩子踏进小学开始,就要面临形形色色的各种考试,每到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时候,也是学生最紧张的时刻。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可能面临的就是家长的斥责和暴打。
学生的成绩为什么要排名呢?这也不是老师一个人所决定的,毕竟学校的体制在这里。对所有老师的最主要的考评就是学生的及格率和优良率,以至于老师对学生的评判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成绩。无论公开还是不公开学生成绩,老师都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进行排名。
每个学年学校都会对教倒数第一班级的老师考评的惩罚甚至是辞退。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不然以何种标准区分学生的优良呢?在我中学的时候,英语老师就把每个学生的这学期所有考试成绩汇集成一张折线图,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表现。成绩最好的学生和成绩最差的学生的折线图基本表现平稳,轮到我的成绩的表现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成绩忽高忽低,起伏很大,你看看这张图。在老师看来,公布学生成绩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我看来,老师公布成绩无非是给好学生一些奖励,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无非是另一种的人格的羞辱。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目前依然有小学和初中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公开排名。(3月6日《中国青年报》)事实上,政策并不反对成绩排名,而是禁止对排名进行公布。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但成绩位次需要学校和教师“保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教育部已经有明文规定,但是学生成绩被公开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家长投诉学校为何不公开学生成绩。家长之所以迫切渴望学校公开,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学生成绩的排名和整个班级考试情况的对比,激励孩子更好地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开成绩就容易给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学生就会受到差异对待,不公开成绩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保护,公开成绩是对家长的交代。
众所周知,我们无法用一根尺子去评判一个人,却用分数线捆绑着孩子的未来。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最主要给孩子打下基础,而不是专业考评。我认为完全可以快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入门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
学生成绩只能反映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并不能代表他的能力大小。翻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伟人都有“调皮捣蛋”的经历。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苏步青先生九岁上小学,一年三个学期,在全班32个人里排名倒数第一;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年少时数学考试都不合格;托尔斯泰曾留级,赌博、借债、鬼混等等。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家,在于自我觉醒得早,很快就改掉自我的坏习惯,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的教育最主要的是爱和鼓励,而并非斥责和伤害。不公开学生的成绩是对学生的隐私的保护,让他们对学习不再抵触,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会为了一时成绩的得失所困,而丢失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不公开学生成绩,这不是学校一方就能决定的。学生教育最主要三个来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密不可分。学校不公开学生成绩首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改变他们成绩排名的老观念,然后才能真正地实行,保护孩子免于成绩排名公开的困扰。
教育是一项漫长的旅程,也是一门看不见的艺术。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文末,我真心希望中国的学生们能摒弃掉排名的苦楚,发挥自己所长,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寻觅真理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