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一家商店里提供了6种果酱,而在另一家商店里提供了24种果酱。
按照常规想法,给客户的选择越多,就越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所以能提供24种果酱的商店,照理说顾客该大排长龙了,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虽然第二家商店能提供24种果酱,增加了40%-60%的客流,但仅有3%的客户下单购买。而第一家虽然只提供了6种果酱,却有30%的客户下单购买。两者之间的下单率居然相差了整整10倍。
研究人员回访了诸多进出提供24种果酱店铺的客户,问他们为什么没有下单,很多客户给出的答案让人意外:不知道该挑哪个。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打算买一本新书来看,兴冲冲跑进书店,傻眼了,各类书籍眼花缭乱,最后什么都没选就出来了。
在某宝上买件衣服,第一时间看相关评论、图片,再辨别是否是刷单产品,货比三家,不,三百多家,纠结了两个小时后,闭着眼选了第一家的那件。
人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在比较后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决策。
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我们比得越多,越容易发现每个选项都有其不那么令人满意之处,最后就在“选什么都后悔”中什么都不选,或匆匆闭眼选一个了事,白费一番比较的功夫。
以上情况大致上只是浪费时间,或选了个自己在喜爱度没那么高的选项,但在一些跟财富有关的重要决策上,有时还充斥着大量诱导性的错误信息。我们比对的信息越多,获得的信息越多,如果对某事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对信息没有强处理能力,就反而容易让我们不知道该信什么,以及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比如某投资产品受到监管,几乎所有媒体都会说它完了,可没过多久它们就能话锋一转,对这个投资品大肆赞扬,最终经过几层信息的洗刷,“割肉”离场的往往是被信息捆绑最多的“先知”们,反倒是对媒体信息更为迟钝的人稀里糊涂地站到了最后。
前段时间的新闻,大连一大妈在08年买入5万元股票,取出时已超过500万。你猜她坚守多年,不被海量信息影响的秘诀是什么?
很简单,大妈把这事儿给忘了。而那些天天处理海量信息的人,能不能在10几年间把资产翻上100倍呢?
大妈的例子可遇不可求,而我们普通人平时该如何辨别信息质量,拒绝对自己决策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呢?
1、优选“靠谱”和“有公信力”的信息来源
首先要判断信息源值得信赖的程度。
通常来讲,熟悉的业内朋友、值得信任的行业专家、可信赖的官媒、权威的站点,都是比较可靠的。
如果对于少量的靠谱信息,我们还能做到交叉验证,那就更值得放心,就不用再去小渠道搜寻更多质量更低的信息,来浪费时间精力了。
2、明确自己的核心诉求
假如有两个标的,一个高风险高收益,50%的概率收益翻倍,50%的概率亏完;而另一个低风险低收益,10%的概率有5%以内的收益,90%的概率没收益但也不会亏损。两者都有起投额。
如果你想奋力一搏,那就选前者;如果连起投额你都损失不起,那就选后者。在明确了自己的核心诉求后,你就大体知道自己会怎么选了。
3、深度大于广度
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处理a信息多点,处理b信息就少点。过量的信息对人们来说一文不值,因为我们能处理的就这么多。
与其对每个信息都进行一点浅加工,不如对少量信息进行一些深度加工,这样出来的信息往往指导决策的意义更强。
好的决策,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知道哪些事情,就能大概率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