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冒着酷暑来北京参加雨鑫设计及主讲的【视觉引导式课程设计】的两天课程的复训。
虽然我参加过很多的课程,但是我愿意让我来再次复训的只有两个课程,一个是赵昂老师的【青少年生涯导师版权课】,另外一个就是雨鑫的【视觉引导式课程设计】。
因为这两个课程的共同点就是落地好用,给我很多灵感,以及更新迭代速度特别快,主讲人都是致力于研发设计的。这样的课程,对我的胃口。
一.更新点
从我参加的第一期到这次复训的第四期,课程内容有了挺大的不同。除了还是会用到以前的课前温度计以及以“美食”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主题外。这次出现了几个我觉得很惊喜的变化。
1.进场的气泡图破冰分组-海报站位
这个环节除了可以用来破冰,还可以用来了解学员的想法和认识,最后还可以用字体颜色拿来分组,一举三得。
只是我会疑问,最后这个分组会不会在真实的培训中出现某个组人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呢?是不是可以做些调整?
2.用戴帽子的方式作为身份转换标志。
这个是我觉得特别好的点。这种标志具有仪式感和暗示的作用。可以让学员迅速跳出体验者的身份。作为带领者或者设计者来看前面的环节。
可以拿来用作师资培训和家长培训时,个人体验结束后面的复盘和总结的转换标志。
3.每个环节的及时复盘。
这个部分以前课程是没有的。所以造成我第一期上完第一天课,第二天早上让我们回忆时,我一脸懵逼,有很强的挫败感,严重怀疑自己智商。
昨天课程从OPEN.-WHAT-WHY三个环节的每个环节的结束都会有及时复盘,并且用ME-WE-US的方式进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并且思路很清晰。
我就是雨鑫说的那种给我点时间,让我捋捋的那拨。自己在复盘的A3纸上自己总结,再听老师的总结,会特别清楚的知道了刚才都做了点啥以及为啥为什么做。
4.用正方体记录迁移应用场景和互相“抄袭”
“落地”这个词我在其他培训师那里也会听说,但是在雨鑫这里执行的最为彻底。从上课到21天打卡再到100天视觉元素练习。
我都纳闷我是个在英语流利说买全年课程,以及买各种课程最后都不了了之的人,为什么会坚持画视觉元素这么久并且还自己花20天画了本书。
对于我这样坚持性几乎为0并且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来说,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从上次上完课后,我本以为和以前一样,上完课就得了。结果后来21天打卡后,让我突然有了自己上课也去用视觉的方式进行吧的想法。
结果第一场给人社局进行两天的培训,稍微用了下视觉引导的思路,效果和以前就完全不同。
一个在生涯培训届多年的人专门过来听我到底能讲出啥花儿来,结果培训完后问我能否收他为徒(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好夸张,可是是事实,因为他给我讲自己给别人讲生涯时的无聊和枯燥,没想到生涯可以这样讲)。
后来就像开窍了一样,我现在设计课程,都是不自觉开始用视觉引导的思路在做。
包括这次复训看到在小方格上写落地实践场景,这个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及在其他组那里获得的灵感和思路,会特别兴奋。
二.思考点
昨天的课程我也有一些感慨。觉得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没有把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问在做,其实是个很大的遗憾。
1.我很认同雨鑫所说的课堂上的四重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员与课程的关系,新旧知识的关系。
作为多年教师,都知道这个理论,也无意识在用。可是如何有意识放大,作为课程设计的环节和思路来用,这个需要特别去思考。
2.昨天一起“撸串”时雨鑫的话让我很受震动,只有老师改变了,下一代学生才可能改变。
确实是,尤其体制内老师,固守的旧有的教学模式,也许是因为没有丢饭碗压力,也许被“体制化”了,不想也许也不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和改变,课堂效果差,只会抱怨学生差,对自己只要上课内容讲完了就心安理得的认为自己是个负责任的老师了。
好老师,不光是认真负责,努力用功,更应该是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思维方式吧。视觉引导式的课堂是应该要探索一下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