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这首诗的背景,历来有两种流行的说法:一说卫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去送别逃亡到他国的两位朋友;一说,是跟之前讲过的《邶风·新台》有关,讲的是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伋和寿的故事。
卫宣公霸占儿媳妇宣姜之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寿,一个叫公子朔。这两个儿子,虽然都是一个娘生的,可心肠却有天壤之别。寿天性善良,把太子伋当成自己的亲兄弟。朔就不一样了,他想要当太子,于是到卫宣公那里煽风点火,说太子伋想要谋反。宣公对太子伋本来就心中有愧,害怕他报复,也动了废掉他的心思。
太子伋在国内有贤良之名,贸然废掉,恐怕会引起民怨。宣公故技重施,派公子伋出使齐国,准备在路上暗杀他。宣公提前安排好了人冒充盗贼,准备等太子伋一出卫国地界,就把他杀了。一桩谋杀案,就这样包装成了意外事故。
宣姜知道了之后,赶紧让寿去给太子伋报信儿。太子伋是个孝顺的儿子,明知父亲要杀自己,仍然执意前往齐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不逃走呢?因为如果他逃走,可能就会被安上非常不好的罪名。虽然太子伋的母亲也是齐国人,可现在齐国支持的是宣姜和她的儿子,自己逃过去,说不定也是死路一条。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逃到别的国家,可能也不会有好下场。加上他性格也比较懦弱,所以干脆选择听从父亲的安排,蹈死不顾。
虽说卫宣公是个人渣,可他的儿子,却一个比一个贤德。公子寿寿把太子伋当成自己的哥哥,不希望哥哥去死。他既不能违背自己的父亲,又不想哥哥去死,只好以送行为名,把哥哥灌醉,顶替了哥哥。不出所料,当他手持白旄(出使别国的仪仗)到了卫国边境莘地的时候,盗贼上来就把他杀了。
太子伋酒醒之后,赶紧追了过去。可为时已晚,看到弟弟的尸体,他也不愿意独活,对着强盗大喊应该杀的是自己,强盗一不做二不休,又把他杀了。
整死了两个竞争对手之后,公子朔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子。
虽然伋和寿之死看起来像是意外事故,可卫国人心里明白:这都是卫宣公和朔干的。
来看诗。第一节,“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你们两个乘船走了,船儿飘荡远去。多么思念你啊,思绪在心中荡漾。
二子,太子伋和公子寿。景,通“憬”,远行之意。泛泛,飘荡;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愿,思念。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也有说通“漾漾”,如水波荡漾一般。
第二节,“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你们两个乘船走了,船儿飘荡远去。多么思念你啊,切莫遭遇灾祸!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的意思,也就是“希望不要”。
这首诗,很多学者都认为是讲太子伋和公子寿被害,卫国人对他们心存怜惜所作。可将其看作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也未尝不可。
诗经专题第44篇,总第0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