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新来了一位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大家茶余饭后闲聊时,都会有意无意的关注几句,喜欢好奇羡慕钦佩各种美好的情绪溢于言表,我也是其中一位。
多年来,可能是我的工作和平时喜欢阅读思考类书籍的关系,我越来越少关注一个表象,而是喜欢去研究它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人是清华大学的,是一个表象。而关注一个人为什么能考上清华大学,这就是一个更接近本质的问题。
如果让你现在,再去看你高中的课本,看那些习题,你还会觉得那么难吗?
我想还是有点难的,但一定没有当初觉得那么难!甚至感觉简单了许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些知识我们已经丢掉了好多年,如果让你和现在的高中生一起做习题,相信你被甩十条街也不过份。
按理说,我们应该觉得比以前更难了才对啊!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的思维比以前厉害了,做题是术的层面,而思维是道。
你现在做题,比不过高中生,那是因为你对高中的知识已经生疏了,如果给你一定的时间,让你复习一下,相信结果马上就会逆转,因为你的思维已经升级了,你和高中生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你这是高维打低维,是用飞机打步枪的区别。
所以,如果现在让各位穿越到高中时期,我相信这个群里个个都是北大、清华。
因为相比工作这所学校,当初在象牙塔里的学习,可以说是太简单了。
我们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在学校中的思考,进行一个对比,就非常清晰了。
在学校时,我们为什么觉得学习压力这么大?因为我们只关注,这道题会不会做?我的分数能不能提高,好大学的分数线是多少?这些都是从what角度出发的,也就是,我们只看到结果和目的,但这些都是表象的问题,它们是孤立的,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学,只知道学呀学。
而我们在工作中,是这样思考的,: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题?它能帮我解决哪一类问题?它能提升我的什么思维?这种思维为什么会在今后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些是从why的角度在思考,即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原因是什么?这样,就把一个个孤立的问题,放进了一个成长的大系统中。
我猜,那些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一定是把做题,放进了一个,他构建的比其他同学更加完善的学习系统中,他们解决的更多的是why类型的题目,而不是搞what类的题海战术,所以他学到的知识比别人更快,更深,还不一定比别人更累。
他们是知道"为什么学(why)"的人,所以超越了很多只知道"学什么(what)"的人。
其实工作,就是在不断用why思维解决问题,所以很多优秀的学生,在工作中也能做到优秀,因为他们把why思维从学校带到了工作中。很多在学校里平平的学生,也能把工作做到优秀,也是因为他们从what思维逐渐转变成了why思维。
为什么苹果卖的好?因为它从来不和你谈它的性能有多好,这类what的题目,它和你谈理念,谈设计,谈梦想,这些都是why层面的,这些才是你为什么要买苹果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和学校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这也是在工作中学习比在学校学习难得多的原因。
在工作的学习中,要想进步,要想优秀,就需要不断突破舒适区,进入非舒适区。
而在学校的学习中,却相反,是逐渐从非舒适区进入舒适区。
你做的题型越多,能难倒你的题就越少,你学习越牛,你做题就越快,这是一个越来越舒适的过程。所以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象牙塔式的学习,其实是对个人成长不利的,要成功,就不能太舒服。
所以当你工作久了,你再回过头看学校的学习,那简直就是小儿科啊!
这个群里有孩子的不少。我个人斗胆建议,从小培养孩子的why意识,遇事多从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因为一旦在孩子的"底层概念"中植入why思维,他的整个思考层面实际上就升级了,别人都是win95,你是win7,谁胜出?
北大清华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