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写的是燕国,战国时七雄之一,也是比较弱小的一个。前面我在写世家篇章的时候,基本上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介绍。这一次我们改一下形式,不像之前只说一人,而是先从著名的有关燕国的典故说起来吧。
要说的典故是“甘棠遗爱”,这里集中体现了召公(燕国的开创者,周文王的儿子)的理政思想。
传说,召公每次走访去民间巡查,都喜爱在农田附近办理政务。当地的官员就要命令老百姓空出房子以供召公休息,并且安排人们给召公煮饭。召公听到后总是当即劝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
有一次,召公看到附近的山野中,生着一颗棠梨树,便坐到树下休息。他从树上采食棠梨果子止渴,满意地赞道:“这株甘棠树太好了,绿荫可遮日,果实又香甜美味,农民们干农活疲惫了,刚好可以在树下休息和摘果实止渴,所以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这株树,莫要砍掉它当柴木烧掉。” 于是,召公坐在棠梨树下,了解百姓疾苦,处理民间纠纷,他执法如山,公正不阿,努力做到民无冤情,百姓生活也其乐融融。
《诗经》中有一段描述这件事情:“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什么意思呢?“蔽芾甘棠”是说甘棠树刚刚长出小树苗。由于召公是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的,"召伯所茇",所以,在这些甘棠树还没长成大树的时候,不要把它伐了,也不要伤了它的树枝,这就是"勿剪勿伐"。而“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就是说要把这棵甘棠树好好养着,别让它枯死了。为什么?因为"召伯所憩",就是召公曾经在这个地方休息过。第三句说"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就是说一定要好好地侍弄这树,因为"召伯所说","说"在古时意思就是住宿,就是说召公曾经在这里住宿过。召公勤政爱民,认真为百姓做实事,为百姓谋福祉,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留下了这个深有缘由的成语,值得后人学习。
读历史,大家应该知道齐国和燕国的关系一直都很不友好。首先齐国压迫燕国(两国相连,利益相争不断),燕国反咬齐国一口,重伤齐国,到最后搞得双方两败俱伤,都没得到什么好。而说到齐燕两国交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尽管史记中着墨不多,但是令我印象深刻,因为这个人太出名了,他就是苏秦。是的,就是那个号称六国拜相的苏秦,而且还是鬼谷子的门人,张仪的师兄,著名的纵横家。
史记里面有非常明确的记载,燕文公和苏秦的关系是多么的好,惺惺相惜。苏秦到燕国得到了燕文公重用,可以说燕文公对苏秦有知遇之恩,当然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苏秦也回报了燕文公,从齐国手里将燕国的十个城池要了回来,这充分体现了苏秦才干,论辩之能。
但史记里面也记载了一点不怎么光鲜的事情,比如苏秦和燕文公的妻子有一腿,和后来张居正和万历他妈的有一腿还不一样,那只是野史传闻,而苏秦这个可是史料记载啊。苏秦作为胸有大志、才华横溢的青年,不应该在这种事情上犯如此愚蠢的错误,而且事后还逃到大敌齐国那里。所以,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从古至今、屡用不爽的一个计谋—诈降,也许这是苏秦的一个惊人的计谋。从内部去搅毁齐国,但这只是苏秦为了报答燕文公的知遇之恩,主动献计,自毁名誉,弱齐灭齐。到了最后,苏秦的确是在齐国被处死的,但是想要的目的也达到了,齐国和楚国、宋国及其它诸侯国关系恶化,愈发变得孤立起来,为后来的燕国伐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到了燕昭王时期,燕国总算迎来了除召公之外的另外一位贤明君主。昭王继位,励精图治,决心复兴燕国,复仇雪耻。他听取意见,礼贤下士,优厚待遇,广纳天下贤者。乐毅自魏国来投,邹衍自齐国来投,剧辛自赵国来投,天下名士因燕昭王的为人,争相投奔燕国,燕国呈现出了一时之强的局面。
乐毅,这位就不用介绍了吧!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指的就是燕国的这个乐毅。他带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了当时威震天下、实力强劲的齐国,创下了连下七十多城的记录,要不是因为最后齐人使用了挑拨离间的手段,散布乐毅没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地称王的谣言,他差一点就把齐国给灭国了。而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的齐人还未完全服从他,所以他打算暂缓攻打即墨,软磨硬泡感化齐人先。燕王果然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只好逃到赵国去了,燕国从此走上的衰亡的道路。
燕国前前后后也就出现了两个明君,最后甚至还雄起过一次。其实燕国本身并不算贫穷,而且最终还和财大气粗的齐国搞到两败俱伤,核心缺的就是人才,从这就可以想到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