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行走在沙圪堵镇的广袤农村,看吧,一个个整齐的院落映入眼帘,有的平顶黄色外观、有的蓝瓦蓝墙红窗、有的红瓦蓝墙红窗......这些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当地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我所工作的沙圪堵镇石窑沟村,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农村农民的住房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我亲眼见证其变化,有的是听村里的老人讲述。而本村农民的住房变化,也是整个沙圪堵镇甚至准格尔旗农民住房变迁的一个缩影、一个映照。
冬暖夏凉的土窑。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住房大部分是土窑或者土房。农户的的窑洞大部分是靠山而打,依山而建。窑洞的窗户呈一个半圆形,窗框大部分由木制的小方格组成,每一个方格用白纸覆盖,生活讲究、爱美的人家每年过年糊窗户时会在窗格中间加入五颜六色图案各样的三角形窗花。生活好一点的农户,靠近窗台的窗框会有一块或者两户大窗格,窗格以玻璃填充,或者整个窗框的是用玻璃装饰,这样让整个房屋的光线会亮快很多。窗户和门的位置也不同,有的挨着门,有的与门间隔,有的在门正中间,有的在门的右手边。窑洞里面,左手边一般是一副大炕,右手边是相对窄小的地面。窑洞最深处,左手边是炉台、柴草堆放处,右手边是躺柜、水缸等日常家具。住这样房子的农户,吃饭的时候往往在前炕放一个大盘、片子或者一个方桌,然后把饭菜放在上面,一家人围坐就餐。有亲戚来访或者邻居窗门,主人一般招呼:脱鞋上炕坐。这样的房屋吃住混在一起,没有过多的讲究,也无法讲究。
迎风而立的土房。在梁上平坦地方住的人家,因四周没有山,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住的土房都是单独而建。这样的房屋给人感觉比较势单力薄,但实际却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些房屋的窗户一般成方形,窗框和土窑的差不多,室内布局也和土窑基本一样。在我的印象中,村中一位五保户就住这样的房屋。虽然仅有20平米,但是老人家爱干净,当年去他家时屋内东西摆放整齐干净,没有任何异味。2012年开始的危房改造政策,他老人家未进行改造,在2013年计划劝说他进行改造时,当时他已经因病去世。一直以来,他在他的土房里度过了他的一生,如今他的老房子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已消失,但却是那个时代的记忆。
历经变化的砖房。改革开放初期,个别农户的住房在悄然中发生变化,开始追求更漂亮、更舒适的住房环境。可是,大部分用户的经济能力有限,开始建设里生外熟的砖房。房屋的结构里面是土培,外面是蓝砖或者红砖,屋顶是是木头,不知详情的人以为是真正的纯砖房。这样的房屋一般是里外间,共有两副炕,厨房与炕用门玻璃或者木窗户隔开,屋内所有的门和窗户都是木制的,这类型的房屋目前除个别农户居住外,大部分也已消失。
从1988年左右,正式的纯砖房开始在本村出现。这样的房屋除了结构都是红砖或者蓝砖外,其他和里生外熟的房屋基本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00年左右,人们的住房又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虽然还是砖房,房屋里面的家具开始变得时髦,躺柜变成了立柜,立柜中间加入了抽屉、化妆台、玻璃镜等;房屋的门面也加了一层层白色的瓷砖,在当时看上去高端上档次,屋内的厨墙、炕墙也不同程度加了一层白色的瓷砖。屋顶也开始用PVC进行吊顶。房屋整体上显得美观而大气。
从2012年开始,随着危房改造政策的实施,农村农户的住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2开始,先对住房为土窑和土房的农户房屋进行改造,然后对住房为里生外熟的农户房屋进行改造。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每年的政策有所不同,2012年至2014年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农户,房屋要求是砖混平顶结构,房屋建成后,整个外墙要求用涂料进行美化;从2015年开始,房屋要求是砖混结构、起脊瓦房,打地基时具体要求了米数等。室内结构基本一样,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都独立设置,建成了名副其实的楼房结构。对于选择集中改造的农户,他们居住之地,更是整齐有序,文化、医疗等配套措施一应齐全。拆新房建新房,享补贴搬新居,很多农户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里,实现了安居之梦。
农村房屋的大变样,让我感受到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党的政策关怀,也从中听到了农民住进新居的幸福心声,希望每一个住进新居的人爱护自己家园,让农村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