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重回自然

【门艳#20250503日共899天】

热爱大自然是人类基因中自带的天性,孩子在大自然中玩是最好的探索;

自然教育的主力是家庭,而非学校或者市场上的一些产品;

数据显示有2/3家长的水平目前无法满足孩子们对自然教育的好奇。

其实孩子们对自然的兴趣远高于天文、地理和历史人文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去看和学习,只有自然必须亲自体验;

现在很少有人主动去关注气候,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力很少,远离了大自然,很多大自然成了人们获得商业利益的原材料来源;

远古时代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很好的链接,接触大自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古圣先贤更是与天地自然往来的人,我们本就来自于宇宙,投身于自然;

人类有75%的时间是与非人类微生物紧密接触的,如体表细菌。人类的思想、情感很多都是在荒野中形成,天生和大自然分不开的,大自然的重要性远超头脑的认知;

除了都知道的户外散步、跑步、骑车对心血管很好,置身于自然景观还会减轻压力、放松大脑、缓解疲劳、提升效率、疾病恢复,大自然充当我们的蛋白;

经常待在户外孩子的创造力、敏感性、肌肉力、抗挫力;培养孩子走进大自然,花几分钟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户外体验是可以深深激发我们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体验是核心;

要真正融入自然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感受脚踩大地、眼见绿树……号召孩子一起参与到体验自然环境当中,才是关键;

自然就在我们身边,经常熟视无睹,那不叫真正的接触自然;

无论多小的动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存之道,我们可以向任何一朵花,一棵树,一株草,甚至一只小鸟去学习;

他们任何一个行为都不是随机的,因为他们很弱小,生命如此脆弱,所以生存会让所有生物具备能力;在大自然中找到美、艺术、勇气、智慧和力量,和大自然建立连接;

让孩子关注大自然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去关注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不光是走出去,而是保持好奇心,去亲近、探索,融于思考。

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还要懂得聆听,需要培养孩子的思维力;

家长不需要站在舞台中央,学会提问引导,需要跟随,偶尔给孩子纠偏一下方向后再继续跟随;

互动中学会不去掌控不越界,主动权还给孩子,保护好探索欲;切入小动物或植物代入视角,生动有趣;

热忠于多任务处理的人处理速度更慢,因为降低了对事物的敏感度,很多人容易跟着习气和惯性走,练习专注力、冥想很重要,同时拥有大自然和科学技术值得思考;

如果缺乏了环境和体验教育,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环境和体验不重要,对生活中的环境就会没有依恋和感情是很可怕的。内心的压力也不知道如何排解是很严重的;

孩子可以从自然中获得勇气和能量;

传统的自然神话故事是孩子讲故事最好的题材,父母的声音可以让孩子放松更好的去想象,结合各种肢体语言,让孩子更加发挥想象力;

在孩子成长不同时期引导孩子和大自然链接,上学期玩是孩子最佳学习途径,让孩子玩足,对发育大脑极其重要,婴儿期孩子大脑物质化学与成年后的心理间关系直接联系,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跟过度使用消毒的孩子相比,与泥土为伴的孩子,更容易患过敏、哮喘,在孩子早期逐渐去接触过敏源会更健康;

童年早期(2-6岁),在玩中带着引导和觉察,会进一步更近的亲近自己的心,在专注时会更大的提高孩子的平衡性、敏锐度和粗大的各种竞技技能,会更加的专注和投入;

童年中期(6-12岁),更加想冲出父母的保护,把父母看成他们的榜样,更多的想去探索向导式的人物,父母行为就可以影响孩子;

我们的恐惧常常接近于非理性状态,没有人会说抚养孩子是理性状态,如果这样会把孩子交给科学家去抚养;

与孩子保持物理距离,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要后退,让孩子有承担意识,应对后果的自由;

孩子必须有独立应对风险的能力,培养孩子逐步应对风险的能力,孩子会越来越自信;在亲近大自然中,发挥孩子们艺术家的天赋;

青少年阶段(12岁以上)引导,脑细胞在大量的繁殖生长,有一些细胞在被淘汰,此时大脑才会在废退用进状态;

大脑前额叶皮层是负责控制冲动、指导决策和长期规划的能力,和意识及控制自己不当能力密切相关;

此阶段训练孩子不断的去应对挑战,会提升控制冲动的能力,非常适合学习和创新,他们抽象和概念思维的能力都在增强;

他们对于生命能量的流动等会有更广泛而深入的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的大量消费缩短了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让我们更容易分心。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大脑的研究人员发现过长的屏幕使用时间会让我们变得更不耐烦。怎么同时拥抱自然和科技呢?

如何让科技工具运用到我们接触的自然的过程当中?

书中提到了用数码摄影,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让孩子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电子手段

现在很多的展览都是利用高清影像,声光,电风,香味等等,给人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五感体验。

把我们忽略的经常出现在身边的一些很神奇的自然景象,放大无数倍,或者带着我们去感受一下,你一时半会儿无法抵达的那些自然地带的震撼的景象

跟着影像来感受

自然万物它都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没有谁能独立生存。

其实人类的生命也是如此,构成你的不只是一种生命形式

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增加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待自然和自己的生命,那他的思维意识会截然不同,渴望和自然连接的程度也会大大增加。

就是现代的全球的这种教育体制都都是很现实的,确实没有办法天天带孩子们户外疯玩一两个小时,而书中给出了几个很实用的小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变聪明,就给他们读童话故事。如果你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就给他们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书中的第三部分~如何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孩子进行引导?

你的孩子在哪个时期呢?一辈子可能就这一次机会呀!确定不来学习下高质量陪伴吗?

孩子他就会尽情的去体验周围的一切,他也不会去招惹那些小动物

大人会有各种担心,恐惧的行为,如果没有觉知,就容易陷入内耗

这样的恐惧在一个家庭成员里出现,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开始蔓延。

书中提到了我们的恐惧是否常常接近于非理性状态

有一个重要的潜在的害处,就是是孩子们会失去自主性。

其实孩子他需要去测试,去试探自己的能力,

有时候可以在大人警觉的目光之外去做点事。

发挥孩子们艺术家的天赋,可以在户外的环境当中找到一些素材,泥土,石头,羽毛,松果,这些都是很棒的艺术元素

家有青少年期的伙伴们如何和孩子们重回自然呢?

目前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已经很少有时间参加户外活动了,他们和同龄人互动的热情倒是与日俱增。所以如果有其他的青少年可以一起参与的话,孩子们还是愿意到户外玩的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可以把青春期概括为一次对意义的探索之旅

那对于青少年,我们除了可以在身体层面锻炼孩子们的耐力,意志力,抗挫力,承受力等等。当然,我们更要借助自然培养孩子们的通识感,唤醒他们的艺术性和主动创造的潜质

和孩子更多的去体验和探索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把青春期概括为“是一场对生命意义探索的旅程”。

我是谁?我在这个世界上处于的位置?属于我自己独一无二的主张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找到它?

这是孩子从童年过渡到成年必须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这个阶段成长的核心意义;

前期保姆式的育儿,在叛逆期很突出。这个时候孩子拥有自主权达到了空前的顶峰;

青少年期在身体方面锻炼孩子的耐受力、抗挫力、承受力等。借助自然界培养他们的通识感,唤醒他们的艺术性和主动创造的意识;

了解自然不应该只浮于表面,就像了解生命这个存在方式一样,他博大精深远超出我们的认知;

深深根植于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关系中,我们和地上的植被,天上的恒星还有其他生命形式,无分无别;

我们都来自共同的源头,这样的体验一定要从和大自然建立连接开始,最好是从婴儿期开始,尽最大可能利用海滩、森林、泥土和星空这些引人入胜的环境,让这些经历深化我们和宝贝之间的纽带,家长扮演的不仅是一个大自然的引导师的角色,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导师;

我们自己要渴望活出生命的鲜活、热情、好奇、探索、热爱、庄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