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五十章 愚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设定了忠臣的概念,韩非子大致说了四个问题,内容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角度不同。第一个是君主的意志与功业,二是君主拥有忠臣的结果,三是忠臣的职责,四是忠臣的历史价值。四个问题的的答案: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治国的本质就是这样,只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实现以上四个目标,唯有依靠依法治国的策略。依法治国将君主的功业与贤臣的抱负高度的统一在一起。忠臣定义的最后一项是“名垂后世”,这不仅是名声传世的问题,更是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问题。许多所谓的贤臣在位或在世时美名传天下,但离职或去世后不法之事东窗事发,名声扫地,忠臣之名名不副实,成为历史的笑柄。
“名垂后世”将时间维度引进来,这是最为智慧的行为。人类唯一不能抗拒的就是时间,纸里包不住火,是因为时间没有到。人为制造的名声是逾越时间的行为,最终将随着时间的到来而得到印证,忠就是忠,奸就是奸。韩非子所定义的忠臣,是忠于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忠于某个人。这样的忠诚就要求君主本身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比如冶理国家与管理社会,就要按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行政,而不是按自己的喜好与意愿行政。
与“忠”相对的应该是不忠,不忠有许多种,如奸,如愚,奸是不法之徒,愚是不为之徒,不作为,属于庸才一类。韩非子对奸臣有许多的论述,今天韩非子要重点讲一下愚臣,他讲了一个叫豫让愚臣的故事。《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
意思是:至于豫让作为智伯的臣子,上不能劝说君主,使智伯懂得法术制度的道理,躲避灾难祸患,下不能率领部下来让国家安定。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才自己涂黑皮肤,割去鼻子,毁坏面容,以图替智伯向赵襄子报仇。这虽有毁身冒死来忠于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对智伯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我所贬低的,但当君主却认为他忠诚而加以尊敬。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豫让谋刺赵襄子未遂,后被捕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智伯在世时,豫让无所作为,即不能让智伯依法治国远离祸患,也不能率部打仗让国家安定。智伯死后,豫让的行为只能说愚忠之为,他只忠于智伯本人,并没有忠于事物。如果他忠于事物,就应该进言智伯依法治国,实现“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的功业,纵是智伯不听,可以血溅轩辕,总比智伯死后的愚行强。韩非子贬低豫让这一类的臣子,认为他们无所建树,与君与国无益,只知道愚忠,而这样的愚忠却在当时受到君主的尊敬,认为是忠臣。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要量才适用,什么样的人适合干什么样的活,就安排到什么岗位上。用人也有讲以人为本,当下社会最讲究的是效率,量才用人就是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法。商鞅一类的人才适合研发与业务部门,豫让这一尖的人适合行政与财务部门。从人是事物主体的角度来看管理,关键就是选人。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或是企业当下最需要的人。从制度的角度来看管理就是用人,使用适合岗位要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