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清朝,曾国藩想买一套《二十三史》大概要花费他半年的俸禄,那是相当的贵;
现在想买一套《二十四史》大概是1300块钱;
这两天电商大促,一套《二十四史》只要六百多块钱就可以搞定了。
在欧洲,印刷术兴起之前,《圣经》是要抄在羊皮纸上的。
所以那时的《圣经》数量非常少,解释《圣经》讲什么的都是神职人员。
所以谁手上有这本羊皮卷,他就可以解释上帝是怎么说的,反正你们没书,我有书,你们也看不到。
所以在那个时代,你的阅读力和记忆力越强你就越厉害。
比如如果你能把一本书背下来,你就相当厉害了。
后来随着机械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
前面讲到《圣经》一开始抄录在羊皮纸上,在古德堡印刷革命之后,变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本。
那个时候知识类的书籍都负责传播重要的信息和内容,所以在那个年代,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竞争力,你看的书越多,你就越是博学多识。
此时信息不对称的竞争力就开始显现。
当我们读的书比别人多,就拥有一种竞争力。
也就是我比你先知道,我比你先了解,当我想要把这个知识传播给你的时候,我就具备了竞争的优势。
很多人问小六:
“为什么小六你去了一趟台湾,你背回来两箱子的书,这么辛苦干嘛,大陆没有书可以看吗?”
大陆当然有书可以看,但是因为出版流程的原因,台湾香港地区的新书上市的时间要比国内早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半年时间,想想看,我比你先知道半年,然后我研究半年,然后我教你啊,你要不要给钱啊?——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
小六买这么多书,也是想制造这个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李笑来,古典老师们一直鼓励我们学英语,目的也是这个。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讲知识管理的时候,一直在提高大家阅读的数量和速度。
我们在知识管理训练营的前两课也是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比如通过快速阅读达到三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用主题阅读读大量的书籍,其实就是提高大家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想帮助大家建立起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过程。
比别人先知道,比别人多知道。
所以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读在一定情况下还是很有必要,比如最新的资讯,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研究,我们要比别人先读,快读,然后去实践去分享。
速度和广度都有了,精度呢?精度的事,阅读帮不了你。
你得靠你自己钻研,实践,琢磨,思考。
精通实际上是行动力的事情了。
2、新的追求阅读能力体系:好奇心,检索和系统思考
有了信息不对称,是不是就足够了?
未必。
特别是在当下人人都有手机,每个人的桌面都有几个屏幕的时代,
我们发现好像并不是读书读得越快、越多就越好。
我们虽然懂得了一些阅读方法,但是我们对于阅读这件事情好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这里最重要的因为是我们的时间和读物完全被碎片化了。
想象一下,在当前这个时代,当你要读书的时候,你会怎么读?
比如你想要了解什么是终身学习的概念,你找书的话可能只能找到一两本。
但是通过检索资料,比如通过百度、维基百科、公众号文章等,你可以搜索到很多类型的文章,对它们进行快速判断和整合,看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你觉得没有价值的。
对于书本的选择,在这个时代也是这样的。
我在台北的诚品书店和我的同事一起去挑书,我们怎么挑呢?他推着车子,把有营销、写作等关键词的书都会推过来给我,我就坐在那里快速地一本本翻,快速判断是否值得我们买下来。
你会发现,如何找书也会变成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在那么多同一品类的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其实也挺难的,这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具备的能力不是读得快、读得多,而是如何快速搜索、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的能力,然后判断这些知识是否能为我所用。
所以这是我们第一个概念:我们的阅读能力要升级。
从原来的只是追求数量和速度,慢慢变成提升自己的搜索能力,提升自己的好奇心,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这个世界涌现出来的新东西要有一种好奇,要充分练习,如何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对新冒出来的概念、新的事件、新的关键词做检索和定位,然后我们要用独立思考能力来判断这些信息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你的同事都想学时间管理,谁会真正能学好呢?
一定是那个最先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最先学习、最先尝试的那个人。
我们现在不止是和全国的人一起竞争,而是跟全世界的人一起竞争。
我们需要锻炼的是从原来的信息不对称慢慢提升到认知的不对称,你要具备搜索能力、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把这三个能力用到快速实践的过程中去,你才有可能超越别人。
下一篇我们接着聊:
三个步骤全面升级你的阅读系统
[梦想早读会]正在寻找想一起早起,一起学习,一起死磕自己的小伙伴哦!
详细介绍:只服务简书2%的终身学习者
我是彭小六。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哦。
喜欢就关注我,或者点赞打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