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Ghostinthewind提出关于练琴的几个问题和我讨论,他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是,慢速练习,保证在慢速练习的时候不出错,他的老师说这样练习六次以后,基本上就不会出错了。关于这个话题,我有几篇文章《重复练习的正确方法》《练琴必须拔掉“眼中钉肉中刺”》《提高练琴效率要从注意力入手》《低效的练琴方法》《高效的练琴方法》,这几篇文章基本可以将练习新作品时为什么要慢速练习,保证一开始就能够正确输入的重要性表达清楚了。
第二是,练会一首乐曲之后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练,突然会发现,有一种更深的认识和技术上的提高。
很多学琴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但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不能放得时间过长,过长就完全淡忘了,再次演奏又回到初学状态;二是当初练习时已经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了,过一段时间再练才会有新的感受。
一首已经熟练掌握的乐曲,相当于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也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关神经元的刺激和链接,这种记忆和链接如果长时间收不到重复的刺激,就会逐渐弱化,直到完全忘记。大脑会使用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机制,将不再使用的神经元资源,投入到更能够有效利用资源的事件上去,学过的乐曲也就完全忘记了。
但如果在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再次刺激和练习,这时候由于肌肉记忆和神经元的链接还依然存在,练习时投入在克服技术困难上的注意力就会减少,不必像初练一样全心全意地注意解决技术困难,多余出来的注意力就可以投入到对于流畅度、音乐风格、自我表现等方面去。同时,神经元又可以尝试更多的探索,和其他更多的神经元发生链接。新的链接带来新的知识系统,让人从新的角度认识和看待这首乐曲。
放一放再练,一方面可以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弥补原有的技术漏洞,同时优化和提升技术能力,让技术掌握得更加熟练自如;另一方面可以分出一部分注意力来关注音乐内涵和音乐表现方面的问题,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创造力,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
练习不仅是肌肉动作,更多的是大脑神经元的动作,所以说练琴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一首已经练会的乐曲,虽然没有再进行体力方面的肌肉运动,在意识层面上似乎已经不再练习了,但对它的练习和思考其实并没有结束,潜意识中,大脑还在做着练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背单词,前一天晚上背的单词,当时感觉记忆得并不是很清晰,第二天早晨复习时发现,比昨晚记忆得清晰多了,好像晚上睡觉时还在背一样。很多乐曲,前一天练得很不满意,有些困难片段就是过不去,睡一觉起来,第二天再练,就感觉顺畅多了,很多昨天克服不了的困难都能够通过了。
这也就是《盗火》一书中所讲的“心流”状态,人的创造力往往受制于自我评价,一边练习,一边有一个声音在唠唠叨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当睡觉时,意识处于休眠状态,自我评价机制被关闭。这时候,负责创造力和学习的大脑不再受干扰,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一件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很纠结,没有练好的部分,就会在晚上继续被大脑推演和练习,第二天发现,昨天没有攻克的难关,一夜之后突然不成问题了。
这种状态要求前一天的练习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让大脑知道这是主人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如果前一天的刺激不够,潜意识状态下,大脑当然会自顾自地选择在潜意识中认为更加急迫地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处理。
一首乐曲放置一段时间不练,也有相当于潜意识工作的相同原理。都是意识不再关注这件事,大脑的评价体系中不再出现这个问题,沉淀在潜意识中的问题就有机会在自我评价体系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在潜意识中继续推演,打磨。等到又一次练习时,就会发现,居然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