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文社科之国学经典《话说中庸》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原为《礼记》之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话说中庸》一书,澄清了人们对“中庸”的误解,指出《中庸》是发挥圣学的宏文,涵盖了许多重要概念,如天人之际,鬼神之说,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达道”,智、仁、勇“三达德”,“温故”、“知新”、“敦厚”、“崇礼”四重品德等;要点在于指出学问修养必须先至“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际心性相关的道体和作用。
初始读书,感觉不到精妙之处,坚持下去,渐入佳境,理解了南怀瑾先生的良苦用心和博大精深。他在讲述《中庸》时,先“依文解义”,即先消化文句表层的意义,再由这些概念进行阐发,触类旁通,广征博引,深刻剖析。他采用一贯主张的“以经注经”、“以史证经”的方式,将《中庸》与《大学》、《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相结合,尤其可贵的是,他还融会贯通儒释道,在讲述时,将《中庸》等儒家学说与佛、道进行对照,如以佛家唯识法相学中所谓的“率尔心”解释“率性之谓道”的“率性”,以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下下人有上上智”解释孔子所谓“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用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的方法,以佛学大小乘“闻、思、修”的修行理念,“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教、理、行、果”综合的教法,来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堪称“一代宗师”,绝非普通著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现在看来,再读《易经的智慧》的时候到了,不禁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