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小军 /前麦肯锡品牌战略顾问、认知营销学创始人
当你的产品投向市场,当用户第一次见到你的产品或广告时,你最在乎的是什么?
都说营销的一切始于“用户的需求”,但是当用户有了需求之后,就会选择你的产品吗?显然是不一定的,因为可能还有其它竞争对手!
那这只左右用户选择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
是用户的感受!
无印良品的首席设计师原研哉曾说过,“我做的是光线的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
营销是个系统活儿,从品牌推广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对用户情绪的设计。
回到开篇的问题,“当你的产品投向市场,当用户第一次见到你的产品,你最在乎的是什么?”
如果营销是对用户情绪的设计,你当然希望用户能够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有了解的冲动,才会有后面的成交机会。
你会怎么做呢?很多品牌的做法是,采取“恐吓”的措施!也就是所谓的“恐惧营销” 。
比如有一句经典的文案是全天下父母都忘不了的,
“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知乎有一个大V说,“你不恐惧,别人无以营销。别人不恐惧,我们无以营销”。
似乎通过“恐吓”来引起用户的关注已经成了营销推广的第一选择,但是你知道吗?如果你恐吓过度,用户不仅不会马上选择你的产品,反而会自动选择逃离。为什么呢?
这篇文章,我们来谈谈“恐惧营销”,更确切地说,做为一个营销人,你得学会如何更科学地“恐吓”消费者!
在谈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恐惧营销失败的例子。就是“吸烟广告”,跟卖商品不一样,吸烟广告的目的是阻止消费者购买,但是从营销的本质来看都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影响和改变消费者行为。
我有一个做广告创意的朋友曾经跟我说,“未来可以做一些创意去评奖,对我的业务有帮助”。这就是如今大部分创意人的活法,为了创意而创意,而是为了拿奖而创意,很少有人想过创意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就像上面这些吸烟广告(看着都吓人,赶紧抽根烟压压惊)。
创意需要回归本质: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
对于吸烟广告,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个现状:吸烟的人明知道有害健康,为什么还要吸呢?为什么有些人想戒却戒不掉呢?
如果按学会吸烟到成瘾的过程,我们的研究顺序应该是
为什么会上瘾?(成瘾行为的生理机制)
为什么戒不掉?(成瘾机制和拖延心理学)
如何纠正行为? (行为矫正理论)
对比那些戒烟成功的人,他们的经验是先减少吸烟的量,从一天一包,到10根,5根,1根,到最后不吸。 也就是说“戒烟其实是一种长期行为”,并不是可以马上完成的任务。
但是我们看看上面那些广告,其实只是换一种方式在表达“吸烟有害健康”,它只是在瞬间激发人的“恐惧感”,据脑科学研究,恐惧感产生于人脑的杏仁核,这是一个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而我们都知道,一切的情绪冲动都是短期行为,并不会让你长期持续冲动,在心理学里面这称为“睡眠效应”。
看到这个恐怖的广告,可能会让你放弃手中的那根烟,但是却无法解决需要长期进行的戒烟问题。有害健康是未来的事,并不是现在马上会有健康问题,如果今天吸烟,明天得癌,我相信没人敢碰。
恐惧营销适合做短期情绪刺激,但并不适合于解决像戒烟这类需要长期反馈的任务。所以吸烟广告的思路应该从“有害健康” 的未来问题转移到比如”吸烟很LOW““在电梯里被人瞧不起”的当下即时反馈,会更有效果。
“恐惧营销”除了要解决“即时反馈”问题,更重要的是迅速给消费者一个门槛低的“解决方案”,比如大家熟知的王老吉:
但是这还不够。 大多数情况下,很多营销人却总是不正当地使用“恐惧营销”,或者说叫恐吓过度,造成用户的心理恐慌,而恐慌会造成用户决策失灵,直接逃避,而不是面对。 所以,“恐惧营销”的目标就是:即有恐惧感,又要主动面对解决。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个“恐惧营销”的正确姿势: 医生问诊模式
想象一个场景: 一个患者因为咳嗽去看医生,大概会经历这样四个流程
1)病情描述:有点咳嗽
2)确认病因:可能是普通感冒,发炎或者肿瘤
3)治疗方案:保守药物治疗或者手术
4)执行反馈:执行治疗还有后续反馈
治疗方案也大致有如下四种方案:
1)不用治疗,等待自愈,比如普通感冒。
2)药物治疗,小成本。
3)重大治疗,比如手术,或其它成本高昂的治疗方案。
4)后续复诊。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患者基本上会直接按医生意见买药。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因为情况比较严重,患者会比较慎重,患者可能会找专家或者换大医院进行确诊,不会很盲目听信一个医生。
在这个医生问诊的比喻里面,其实我是在做一个类比,
1)病情描述:描述一个现象和事实
1)确认病因:确认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2)治疗方案:就是你的产品
3)执行反馈:消费者的执行难度和购买能力
基于这个医生问诊模型的类比,我在这里同样提出“恐惧营销” 应该要具备的四个原则:
1)合理的恐惧感。
如果用户感受不到恐惧,就相当于这个病可以自愈,可以不用治疗,这就意味着你的产品没有机会了。
但是如果用户感受到过度恐惧,陷入恐慌,大脑会自动逃避,甚至抗拒,不会马上选择你的方案,因为你的方案无法迅速解决他的恐惧感。 更通俗地说,就是你的方案只能解决他一部分的恐惧,而无法全部解决。
比如,一个安全手表,恐吓用户如果不戴这个手表,孩子有可能被拐卖。第一代只有时间和定位功能的安全手表都挺失败的,因为儿童拐卖不是单纯手表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还是安全和监管意识。 最后,“一个可以打电话的手表” 迅速地解决了父母害怕找不到孩子的这种适度焦率和恐惧。
所以,恐惧营销第一原则就是,不要恐吓过度!确保你的方案能够迅速填补用户的恐惧感。
2)发生的频率
家里有宝宝的人,肯定会备有很多常用药物,退烧药,抗生素等等。 为什么要备这些药呢?因为发生的频率高。
如果恐惧带来的威胁不会经常发生的,那问题就不是很大,比如火灾带来的恐惧感很大,但你依然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不高,所以有多少人家里会备灭火器呢? 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戒烟,恐惧感很大,但是用户无感,因为那是很遥远的事情,频率很低,恐惧发生的频率其实就是解决“即使反馈”的问题,可能随时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恐惧营销的第二原则就是让用户感受到威胁发生的高频率。
3)产品的效能
很明显,当用户感受到了恐惧感还有可能发生的高频率,这个时候你的机会来了,但是别高兴得太早。
如果王老吉的广告是这样的:“怕生病,喝王老吉” 你会买吗?
生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怕生病的威胁很大,发生频率也高,但是王老吉能解决一个这么大的问题吗?显然不行!
也就是说王老吉的产品没有那么大的效能。 王老吉只解决一个“怕上火”即可!
所以,恐惧营销的第三原则就是不要给用户一个“很难消除的恐惧”。 不要奢望你的产品能解决太多,太大的问题。
4)用户赋能
简单地说,就是门槛低,让用户买得起,更重要的是容易决策。 心理学有个词叫决策瘫痪,当用户面临的选择太多,或者决策的成本太高,就会陷入决策瘫痪。
想象一下,你劝一个人戒烟是不是很难?但是如果你劝他在家不要吸烟,在小孩和女人面前不要吸烟,是不是简单得多?
再比如,你一定去过一家餐厅,菜单上密密麻麻,点个菜可能得花上十几分钟,但是你看肯德基,把不算多的单品再组合成几个套餐,让消费者可以更快地选择。
还有,为什么超市的打折促销总是能吸引很多消费者,其实也是在价格上面为消费者赋能,双十一之前,你是不是早把购物车囤满了?
对了,我突然想起03年的非典,板蓝根为什么那么火?虽然被证实是谣言,但是消费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容易执行的方案。
所以,恐惧营销的第四原则就是帮助用户降低决策成本和执行难度。
结语:一个合格的恐惧营销应该同时具备这四个原则,否则作用失效!恐惧营销是把双刃剑,如果这个度没有把握好,只会赶走你的用户,并且留下负面的印象,真正好的恐惧营销应该不是让人感觉到过度恐惧带来的不适感,而是带来想了解的好奇心!让用户感受到问题,同时又可以迅速化解用户心中的恐惧和焦虑,最后,帮助用户降低决策和执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