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是什么?
在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人之所以变老,是因为身上的某些细胞不再更新了。细胞是通过分裂更新的,问题就在于,有些细胞只能分裂这么多次。一定次数之后,这个细胞就不再更新了,它会失去作用,它对应的组织就会衰老,人就老了。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分裂次数的限制呢?原理就在于“端粒”。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每个细胞里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包含一个人的完整遗传信息,它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代表遗传信息编码,是碱基对组成的双螺旋结构。所谓基因,就是染色体上一段一段的 DNA 序列。“端粒”,就是染色体末端的 DNA 序列。
端粒上的 DNA 不参与编码,序列固定不变。你可以把染色体想象成一根鞋带,而端粒就是鞋带的塑料头儿,把鞋带给包起来。也就是说,端粒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 DNA 序列进行保护。每一次细胞分裂都要复制染色体。每次复制染色体的时候,端粒内侧的 DNA 是全面复制,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会少一点。这就是说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变短一点。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对染色体的保护作用就没有了,染色体就不能正常复制,细胞就不能分裂了。如此说来,人变老的本质原因是端粒变短了。
每个人的端粒变短速度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衰老的速度不一样,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个判断。也就是说,看一个人老不老不能看出生年龄,得看他端粒的长短。
现在有更进一步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影响你皮肤的老化程度、有多少白头发、心肺功能、骨头情况,而且还影响你的认知能力。连老年痴呆症,都可能是端粒变短导致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有些老人长寿?因为他们的端粒长。
这一切都在于端粒。细胞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决定了我们的宿命。
不过布莱克本有个好消息,端粒其实是可以再次变长的。1984年,布莱克本偶然在实验室发现,端粒有时候不但没缩短,反而还变长了一点。布莱克本赶紧寻找端粒增长的机制,很快她的一个学生就分离出来一种酶,他们把它命名为“端粒酶”。
人体中本来就有端粒酶。端粒可以通过端粒酶复制 DNA,从而减缓变短,甚至实现增长。也就是说,只要有充足的端粒酶,细胞就能一直分裂下去。但问题是,人体中端粒酶的活性经常不足。那如果吃点加强端粒酶的药,不就能逆转衰老吗?这样的药的确存在,而且现在有卖的,但是布莱克本警告说,你不应该吃这个药。端粒酶如果过多,某些原本不该继续分裂的细胞也会继续分裂,从而导致癌症
总结下就是:
首先,衰老是因为细胞不再分裂更新了;其次,细胞之所以停止分裂,是因为受到端粒长短的限制——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再其次,端粒酶的存在甚至有可能让端粒延长,但是人体的端粒酶的活性会变差,会不够用。最后,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会恶化端粒酶,加剧端粒变短,从而加剧衰老。
那么,在“抗衰老”这个话题上,问题的关键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如何应对生活压力,而这是我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主观压力感导致端粒变短。敌意,抱怨,悲观,紧张感,主观压力感,这些负面情绪使人更容易衰老和患疾。负面情绪的特点是让人当局者迷。陷入情绪的你,是被这个情绪给控制住了。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学会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你要跳出这个局,识别出来这是一个不好的情绪,给它打一个标签。然后你不能回避,你得接受你有这个情绪。
比如说,你曾经做错一件事,非常懊悔,动不动就因此自责。这就是典型的 rumination。那么当你这个自责的情绪上来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这么说:“我又开始自责了,这个情绪不好,可是我这个人最近就是经常自责,真有意思。”你用自嘲的心态去看待此时的自己,用宽松的办法面对这些情绪,情绪就会慢慢消失。
书里说,我们每天会产生 65,000 个想法。所以想法不值钱,90%的想法都是没有意义、不值得跟进的。一个人有各种不好的想法都是正常的。考虑到这一点,当你遇到一个负面想法,你知道它只是 65,000 个想法中的一个,你就不会太在意。有这个态度,是很好的开始。
专注做事的人,负面情绪倾向少
第三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无论是父母给孩子的遗传基因,还是给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态,价值观,甚至健康状况都有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