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会过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生命是如此短暂,所以应该好好珍惜,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要为无常的失去而伤心痛苦,也不要为出生的得到而喜欣若狂,面对这一切应该坦然处之,学会承受和培福,顺其自然过好每一天、每一刻。
佛经上说:“未断我爱,不入洁净。”知道迷惑并不可怜,不知道迷惑才最可怜。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便不会给你烦恼,皆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那些无穷的欲望。
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外境所扰,淡泊名利,物我两忘,我们就能自在人生,无憾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最终都会归于尘土!人就是双手空空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还是会双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不会带走任何的一丝一毫。
所有一切都会化为尘埃,融入虚空。所以用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把死亡当作一次快乐的旅行,就能减轻生的压力,死的负担,活得逍遥自在,死得平静安详。
面对生命的无常,古代圣贤之辈没有认为活着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会很痛苦,生死全然不存在于心中。死亡在禅者眼中,只是生命的另一个去处,并且是远远超越尘世生命的。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让老禅师早早卸下了生命和心灵的重负,一直生活在别样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轻松愉快中。而生命之树在心灵的沃野上越发膨胀着年轮。可以说真正长寿的秘诀就是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真正的禅者不是逃避成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死亡,而是勇敢直面,向死而生。将死亡看作生命的归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得道高僧看来,尘世的肉体生命在死亡的那一刻,正是落叶归根,像来年化作春泥的落花一样。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
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这是一般人的常态,而禅师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自如,即是超越生死。死亡未必是一件令人悲哀之事,看到家人或好友往生,心中生悲是人之常情,此乃不解死亡的究竟。
无始无尽的轮回之中,生死不过是一时假相,如梦幻泡影一般。本来无死的生命本质,一旦证的,将对生命有一番新的诠释,至少不会再畏惧死亡。
如果我们不再畏惧生死,来去自在,那么人世间的荣辱、毁誉、烦恼、快乐,就只是一出戏,人生如戏,认认真真演好这出戏,待到曲终人散时,你我还是如来时一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会带走一丝一毫。
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无常,不管生命之舟驶向何方,死亡总会紧紧地跟随其后,随时可能会登船靠岸。所以对于许多人和事,无论你费尽多大心机,花了多少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
身处无常的世界,要有一个无常的心态才跟得上幸福的脚步。所谓无常的心态,不是朝三暮四,而是花开花谢皆风景的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安心享受得到,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