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后我觉得,它刻画的有点儿偏激,其实父母爱每一个孩子,而不公也确实存在。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是,关注到了中国式姐姐这个身份带来的苦难,以及长久以来女性为此做出的牺牲。
没人知道,“姐姐”二字背后,到底埋藏了女孩们多少的委屈和心酸。
姐姐也是人,姐姐也有自己的愿望和人生。
凭什么姐姐就要牺牲自己,成为弟弟的附属。
最可怕的是,女性这种困境已经成为日常,成为习惯,没有人觉得不妥,没有人想要改变。
女性的奉献被不断合理化,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压榨,甚至女性本身。
由此想明白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姑父重利、自私、精明这可能就是正常的人性,也没有什么好指摘的,但是姑姑表现出对侄儿前途的漠然就有些纳闷。不过我从这部影片中找到了答案,也许小时候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和委屈。漠然不能单纯看表象,事出反常,必有原因。影片海报的一句话:“你的命运,与我无关。”也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
有人说结局是开放的,我不认同。
安然没有签字,带着弟弟冲出了领养者的家,弟弟自此便只有跟着她一条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独自养一个6岁的孩子,其中的牺牲可想而知。
真正的开放式结局,应该停留在签字那里,签与不签,交于观众去选择,去思考。
事实上,在大环境之下,根本不允许有另外一种结局。
这个结局是重视家文化的国人喜闻乐见的,唯独可怜了姐姐,挣扎了一圈,失去了一切,还是逃不过自我牺牲的命运。
这个结局是电影最立不住的地方,电影想批判的,竟是大众最期待的结局。
但它仍然值得被看见,因为“中国女性被束缚的一生”这件事永远值得被看见。
被看见,是对受苦最好的尊重。
在我们的文化里,母亲、姐姐这样的角色,似乎天生是以牺牲为前提的,但这是不对的。
每个人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的社会角色。
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写到:“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只有短暂的一生,你的生命里,不只有别人,还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