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结婚,奶奶说给我们买一对碗,我说买碗干什么,奶奶说这叫米面碗碗,我满是疑惑的回应了一声,我又喋喋不休的问,奶奶说结婚那天这两个碗一个装米,一个装面,而且婚后小两口两天内要把米和面烹饪吃了,这样就是一辈子的米面夫妻了,这下我下懂了,人们常说“酒肉朋友、米面夫妻”,是的,夫妻俩过日子,每天的话题无非是财迷油盐酱醋茶这些小事,但是让人离不开!朋友在一起也就喝酒吃肉,滋味诱挺人,可不是每天如此,酒肉朋友远不如米面吃的贴心舒服。
前几天看到一条介绍,早上吃梆梆面——据说因曾经敲梆子沿街叫卖而得名;中午是胡豆蒸饭——胡豆,蚕豆也,大米饭煮好加入炒半熟的蚕豆蒸熟搅拌而成。晚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忽然想起了经常吃的主食:大米,面粉。
我陕西汉中人,俗称陕南人,吃大米长大的。大米饭叫作蒸饭,大米稀饭或粥统称稀饭,就连变花样做的面皮、凉粉之类,也皆为大米为原料。富饶肥沃的汉中盆地,长江之源汉江的发源地,气候温润,出产大米。未经碾打的简称谷子,关于种谷子的环节,要比种小麦复杂多了。虽然是春种秋收,比如要先育秧,耕好了秧田,要放水、移秧苗、插秧苗、关秧门,收割时也很忙,谷子归了仓,边碾打边吃。就连吃的馍,也是米浆蒸熟的米糕馍,那怕加一块肉,绝非关中的肉夹馍,也是一块锅巴夹肉。稻田离不开水,水乡的概念里,又缺不了鱼,又称鱼米之乡,泾渭分明的,是与黄河截然不同的长江流域文化。
我的妻子是河北保定人,吃面食长大的。一日三餐上顿下顿吃的,不是烙饼、馒头,就是面条、疙瘩汤,简称吃面。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盛产小麦,简称麦。熟记的越冬的麦苗,有一则笑话:没见过麦子的秀才,面对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苗惊叹,这么多的韭菜!春天传说着百听不厌的秀才故事,以前听妻子说小时候,到庄稼地里挖菜,给吃不烦的面食,增添了丰富的情趣!她说特别是收获后,装麦、入仓、磨面的艰辛忙碌,像大河流溢或小说细节那样,涌现了多少难忘的浪花啊!
一起生活了,嗜好难免差异。比如妻子对面食的喜好,我对蒸饭的独钟。日复一日的主食,以后是要不断调节的,但是主食多的还是米和面,这大概就是奶奶说的米面夫妻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