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训练营,我可以带走的是:
1、AB群,A群学员,B群讲师+学员。
在课程的研发上,需要听到多元的声音,因此,在组建学员群的同时,也邀请部分讲师组成助教讲师群。
这个群的目的原来设定的是陪伴好助教,做好助教的督导工作,更好的支持学员。但有一点点的小遗憾,就是助教工作的定位还不清晰,于是变成了我来倾听讲师的疑问,答疑,倾听大家对于课程的建议和意见的会议。
这个会议在每天的学员督导前30分钟开始。说句实话,更多的是倾听大家的感受,让我对课程有了更多的视角。也收到了很多好的建议。
比如,课前的暖场活动——情绪接龙
比如,做每日的金句总结
也倾听到助教对于工作量的顾虑,希望能够不要有那么多的压力参与到训练营。
2、关于如何推动学员参与。
我们在助教督导过程中还讨论了如何“推动”学员分享的议题,帮助我反思如何带着不用力的方式来陪伴好学员,让学员的情绪被群里的力量带领,而是更多的尊重学员的参与的意愿。
没有采用教练式的竞赛、奖惩方式,原因在于不希望机制影响学员在家庭中的体验,为了完成作业而体验,虽然分享的人不多。但深度和厚度是够的。
这样的节奏和尊重,对于课程的内涵来说是重要的,是我坚持的。
3、每日锦囊。
每日锦囊的设计初衷是想要每天帮助学员带着锦囊的提醒来反思。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第一天、二天的锦囊带来了更多的分享,后面的锦囊聚焦在同学二人小组,分享的人少了,不知道和形成小组有没有关系。
另外,锦囊的每天变换,会让学员体验不深,所以要拉开时间。或者短期的训练营锦囊不要变化太多。
4、关于二人小组。
目前来看,二人小组会帮助学员之间找到资源,相互的分享与倾听,有很深的链接,甚至会挑战到自己和陌生人的沟通的模式。这个是很棒的设计。
但二人小组的练习需要在课上,或者督导会上好好的做示范,让学员之间有深刻的了解,至少要知道如何开始。
比如:
——第一步:开场用情绪伙伴介绍当下的自己,区分彼此天平的位置。
——第二步:设定沟通的角色和时长
——第三步:讨论此次练习目标
——第四步:回应和讨论
5、课程+督导会:
此次课程+督导会是最有价值的模型,对我来说并不难。通过课程讲解主要知识点,通过督导会,在生活实践中结合真实案例来演练、答疑回应。
——督导会的设计,需要丰富角色,比如,增加控时员、记录员
——学员反映,督导会可以看见老师的样貌,更真切的互动,案例真实,很有针对性,因此很喜欢。
我本人对于督导会的过程也是喜欢和放松的。
6、软件
目前用小鹅通,视频直播还没有跑通,督导会用ZOOM,但也许疫情过去后限制会议时长,会收费。
可以测试腾旭会议的电脑版,可以同步PPT
7、助教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训练营的这些收获,给未来的自己带来什么?
1、尝试将1阶和2阶联合成一个21天的线上课。分3次课+三周督导,每天助教陪伴的机制
2、锦囊以周为单位更换
3、督导会要争取可以有记录,保存下来
4、增加每天情绪打招呼的行动环节。
5、助教的培训和陪伴,如何获得与学员不一样的价值,需要在下一次课程解决。
6、技术上,课程采用视频直播课,而非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