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的游击战(二)
经过两三次调节,东东的父母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了,已经知道不能再这样指责孩子了,亲子关系明显缓和了。东东感觉到的是父母说话的语气比以前顺耳多了。
第四次他们来的时候,只要东东稍微露出一点他父母认为不妥的言行(尤其是他母亲,眼睛似乎一直是盯着他),他母亲眼神里就会流露出不满。但当着我的面,能忍住不说了。谈话时东东不小心把一本书弄到了地上,他的父母同时想说话,被我笑着制止了。这本来就不是个事嘛。
又是他父亲先开口了:这两个星期比以前强多了。早上起得早了,还不用叫;老师就打了一次电话。如果在能用心学习,那就更好了。说完不自觉的往沙发背上一靠,似乎觉得如果能坐享其成就太棒了。
这就是父母的心,永远希望孩子更好。
这次他母亲也和他坐在一起了,看他的眼神也柔和多了。或许父亲和母亲的最大区别在于:父亲很多时候都把孩子看成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母亲则在大多数时候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做派。现在孩子进步了,母亲意识中的自豪一定比父亲更多些,更期望孩子能更好,让自己真正体会“母以子贵”的感觉。
这次我先带东东的父母进了咨询室。刚关上门他父亲就迫不及待的问我:卢老师,他能这样坚持改进吗?
我也笑着反问:你能这样坚持对他好吗?他想了想,似乎下了很大决心:只要他这样坚持改,我就坚持对他好。我又反问:如果孩子也这样说:只要你坚持对他好,他就坚持改。换句话说:没有条件,你会一直对他好吗?那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爱。他又想了想,有点儿为难得说:我也要脸呀!
看着他的态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就提醒他们:孩子的进步是需要时间的,很多时候是会反复的,你们要有心理准备。期待孩子进步时,也一定要要求自己进步,进步是要同步的,或者早于孩子不能等孩子怎样了自己再怎样。如果自己总和孩子计较,那我们和孩子有什么区别?
我对东东也做了辅导,他对自己也做了调节。他也明白父母的苦心,只是觉得他们的做法太小气。他说:他们越小气,越谨小慎微,我越玩世不恭。
再次来时只有东东和他母亲来了。原来这一星期东东依然早走晚归的让他父亲接送。谁知昨天才知道他已经被学校停课一个星期了。他父亲实在不能接受,没来是对他的彻底失望。他的母亲虽然跟他来了,也只不过觉得儿子有错自己也有责任而已。但希望,好像也没有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互动关系的改变是很难得。
东东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但他的潜意识里就是在试探父母的耐心,在他看来耐心就是爱心。他是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态度是有条件的或者只是短暂的。他和父母的互动就像一场游击战,兵不厌诈嘛。在他认为父母是在哄他长大的时候,他也哄父母说我在长大。如果父母只要他一有问题就打击他,他就会正中下怀:看看,我知道你们本来就对我不是真的好。
这种行为的改变本来就会反复的。一个人几年养成的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反复是必然的,其实也是疗愈的前兆,这太正常了。但现在父亲已经不对他包什么希望了,他的母亲也觉得很累很累。他最后一次和我说:且行且珍惜吧。无奈和惋惜尽在其中。
现在,还有多少家庭依然在演着亲子之间的游击战,而且双方都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