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一圈自己的社交软件(微信,qq,微博),突然发现自己自从上了大学,社交软件至少有两个号!然后自从大三后,沉迷于打卡(所有社交软件都是打卡,特别是微博,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怕),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又在犯病。
我可能是脑子进了水,开学的时候选的B类课是高数,老实说他这个学期上的课,只有开头跟上过!然后就越听越TMD听不懂,然后到不想听!本来说不考试,后来又变成考考研真题,范围,嗯也就是30年的数一,数二,数三的真题吧,不多也就几百题………然后这几天又开始犯病了(:з」∠),还是感觉看不进去,不,应该说是从看不懂→看不下去→玩手机→完不成任务→犯病。
(:з」∠)其实这样一想,突然发现自己沉迷打卡的原因了,因为想找到自己学习的证据(:з」∠)上个月看了一本书,
说要先去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是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想70%的时间用来娱乐,30%工作学习的人,还是一个70%想工作学习,30%娱乐的人。判断好后,再去按照情况安排时间。选择没有对错,重要的是你要去喜欢你的生活。
感觉自己最大的矛盾就是,想要70%的娱乐,但是又想要70%工作学习的结果,或者说是如果有了70%的娱乐,就会有负罪感,觉得自己浪费时间。我一直想我的负罪感从哪里来,因为如果按照我想要的生活,我不应该有负罪感。昨天看到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
说人的道德判断更多的时候是基于感性和直觉,而非理性。说道德判断的结果主要受两个动机影响,一个是维护他人关系,二是维护自身连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然后我还记得一个穷人和富人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论。富人思考方式更倾向于自我为中心,或者说是唯我主义,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感,以及满足自己的动机为主要考虑。而穷人是更注重周围环境,或者环境决定论,更关心外界因素,如社会约束,外在威胁,其他个体。他们做事情更偏向于考虑对自己以外人的影响。
所以我的这种愧疚感是不是有一个绝对化→我应该表现好,我应该一直不断的努力,来保持一个外在对我的印象?想要娱乐主义的生活,非要去工作学习主义?如果不是,那就与我主流的思想价值不符合。必须需要努力赚钱,可是钱刚刚好,好像也没有什么错?必须努力学习,一天不学习5+小时,就是浪费?
大二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心理辅导小组,开始认识认知心理学,开始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我应该,我必须。开始去发现,我了解的事实可能不是事件的真实,而是我眼中的事件的样子。世界是由“误会”组成。瞎逼逼那么多,只是想用改变认知的方法,让自己过的好一点,比如面对高数的时候(:з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