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文化园,在里面可以看宣纸博物馆,可以看敞开式的宣纸生产作业线,相信懂中国书画的一定喜欢,会中国书画的就更不用说了。
我谈不上懂中国书画,更谈不上会,但闻知有这样一个文化园,不知为何,还是有了一定要去看看的念头。也许,这是中华文化自觉认同的一种本能吧。
当导航显示宣纸文化园已经不远时,路边开始陆续出现有不同宣纸制造厂商的宣传牌。一下子提醒了我,这里是泾县,属于宣城。宣纸者,就是特产自宣城的纸,所以而名,名气大,历史悠久。
不过,再想想也挺有意思。要说起来,宣纸的原料肯定来于自然植物,而从武汉过来,这一路并没有感觉自然植被有多大的不同。为什么偏偏只有宣城这里就扎堆地出有宣纸,而其他地方却不见这样的现象?
哦,不对,其他地方也有出宣纸的,只是我不知道。在桃花潭的南阳古镇街上,看到有卖宣纸。好心人偷偷告诉说,这不是真品,都是外地造的假宣纸,纸质很差。
所以,换个说法,为什么这么这么多年都过去了,真宣纸却只是出在宣城这里?或者再精确些说,为什么只是在泾县这里?有什么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技?
宣纸文化园最突出最显眼的就是宣纸博物馆,一个看外观可以联想到宣纸的灰白两色方形建筑。我揣摩,上下垂直于整个建筑白色的幔布,应该是象形宣纸的良好质地与纯白色泽的;
其他灰色外墙是不是有谐音“徽派”的意思?而建筑的方正外形,或许是寓意一种精神:方而不圆,正而坚固,一定要保证宣纸的品质和品牌堂堂正正于天地而恒久传承。
博物馆的展厅,突出的感觉就是白,特别白,还是那种绵柔带有暖意的白。看我在端详展厅的墙体,似乎还有想伸手去摸摸的意思,工作人过来提醒我,“别用手摸墙,都是宣纸裱的,弄脏了很麻烦”。原来是这样,难怪感觉展墙白得不一样,是宣纸不一样。
博物馆的展出图文并茂,很漂亮很文艺。
看展出,对宣纸的起源,流传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等,有了更多了解。作为一种发明创造,宣纸制造所体现的古人智慧,作为一种用品,宣纸所具备的千年不坏的优良品质,作为一种载体,宣纸对承载传播中华文明,所起到的历史作用,都让人不由得要对所有为之作出了贡献的前人也包括今人,油然而生景仰感恩之情。
多的就不一一述说了,只说中国书画这一独有的优秀的中华文化样式,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魅力,确实是或得亏是有宣纸这样的载体,才得以更充分更美好更持久地表达。或者说,也是因为中国有了自己独有的宣纸,也才有了与世不同的美不胜收的中国书画。
当然,还有笔墨砚,加上纸统称文房四宝,都是中华文化独有,都功不可没。
岔开说一段:说到文房四宝,不由得要赞叹,安徽这个地方真不得了,笔有宣笔,墨有徽墨,纸有宣纸,砚有歙砚,都是顶级或一流制品。从用品工具的角度看,安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真的是贡献巨大,功标千秋。
为宣城为中国为世界有一座宣纸博物馆,点赞!
宣纸文化园里面的宣纸制作实况展示,也让人兴味盎然。
有一个巨幅宣纸制作的视频,传到过网上,相信很多人看到过而且印象深刻。原来,制作的现场就在文化园里,漂捞过程是在这个车间完成的。
而且,这样巨幅宣纸的制作,每年都要在这个车间认真进行,并不只作一时表演。问了一下车间的工人,得知这样一张“三丈三”的巨幅宣纸,每张售价一万四。车间里还存展有一幅这样巨幅的书法作品。
因为不懂书法,看不出来字到底写得好不好,猜想作品是纸铺在地上,一个人穿着袜子用一支巨笔上挥下甩左扭右摆很费力完成的。结论是,这是个力气活。必须穿袜子,否则因为用力脚上出汗可能会导致不需要的痕迹出现。
先笑了,我怎么会想这些没用的?
纸制作按照不同的工序分房间进行。因为一般幅面的宣纸制作,并不需要特别高大宽敞的空间,所以,这些空间大小同普通民居无大异的制作房间,难免有作坊的观感。不过,就是作坊也无妨,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并不影响宣纸品质,合用就好。
各工序都有专用术语称谓,就不一一照本宣科解译了,不如根据记忆用我自己的话说下来。
先初加工。原料有多种,有燎草,有青檀树皮,还有什么不知道,经过剥裁,出来逞白色的细长条片状物。
把条片状物捣成泥。这中间有什么材料或佐料的掺入和添加没有?应该有。
泥状物进入下一个不让拍照的工序,可以看到里面有装着某种疑似化学物质的桶,想必这是有着商业机密的关键部位所在,其作用是把泥状物中不属于纤维的部分分离出去,使之能够成纸。可以肯定,所使用的化学物质不会是很难制取的东西,宝贵的保密的是配方配比和使用节点等技术。
再就是出纸坯。水池中有白色水浆,用一种竹制的“排”在浆面来回筛荡,让上一道工序出来的白色细絮状物在“排”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均匀分布,漂捞出水面成形,一片一片叠加成整块坯状。
揭烘成纸。把上一道工序成形的湿纸坯,一片片揭开来贴到热墙上烘干。烘干后就是成品纸,再按规格简单的剪切包装后,就进入流通环节成为商品。纸坯的干湿度把握应该有讲究。
揭纸坯看似简单,但显然是个技术活。从厚厚的湿纸坯中一片片分揭出纸张,还要保证一定的速度和成品率,手感和力度的拿捏绝非一日之功。而且需要耐心。每天似乎没完没了地重复这些个单调动作,别说干活儿的不容易,我看了一会儿都觉得自己不容易。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中国字画价值连城时,真的不能忘了千百年来那些宣纸制作人的辛勤付出;不能忘了,那些中国字画大家的辉煌人生,是得益于宣纸制作人简单平淡人生的。
其实,人间所有的不简单不平凡人生,不都是得益于简单平凡人生吗?
为所有辛勤付出而人生简单平凡的人,点赞!
宣纸剪切后的边角纸片是可以用手摸的。好好的摸了一下,有布的绵厚感,但又不失韧挺,纸面平洁而不光溜。这些大概就是宣纸既走墨流畅不滞又吃墨渗墨不僵不滑的表征吧?所以,宣纸可以用笔墨挥洒出种种神妙境趣。曾见过齐白石画的一个蝉,非常有生灵感。放大了看,发现蝉翼的细微纹理,纹理间的透光感,都被齐白石用笔墨画出来了。我相信,这样的大家神妙,非好宣纸绝不可能承载传世。
宣纸因名贵,时下论张而不是论打卖。现场所看到的这么大小揭出来纸,估计每张大概不止两三百元。
宣纸这么金贵,制作过程又都公开了,就不怕工艺技术被外国或外地窃密吗?
现场工人告诉我说不怕的。理由是,外国人画画不用宣纸;同样的原料植物,不是宣城这一带长的,即使用了同样的宣纸工艺,也做不出来同样品质的宣纸,宣纸就只能属于宣城。
宣纸的原材料譬如燎草,青檀皮,长在不同的地方,居然也有类似“南桔北枳”的不同?
好象这位工人说得不对。展厅里明明看到专门介绍宣纸制作工艺技术保密的。
不过,我坚信一点,说到底,还是人了不起。古往今来,宣城泾县这一带有着一些确实与众不同的人,就是经由他们卓越的脑和手,才创造并传承下来称得上伟大的宣纸。眼界再放大展开到周边,不难看到,这一大片地区的人还对优秀品质的笔墨砚的制作做出了独到的贡献。这种文化安徽现象绝非偶然,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了……
对我来说,今后,再提起宣纸,再称呼宣纸,我将不会再只是简单地发出词汇音节,而是会怀着尊重,怀着敬意。
对传统文化尊崇笃行的“敬惜字纸”,也应该有精髓的领悟,那是对字纸中凝结的无数人的智慧和劳动的敬仰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