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玉丽,我每天写文章,这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31篇,文章以“读书分享”为主,希望能够让你对书、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加入我们每年一起读50本书的行列!欢迎你和我一起同行,我们一起阅读学习,一起成长进步!
昨晚做《第3选择》的读书沙龙,有一位书友分享到里面讲到的“破窗效应”,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
因为我在听书和理解的“破窗效应”,始终认为是一个坏的事情,就是一扇窗户破坏了,那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更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这位书友的分享,我又多了一层思考和认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破窗效应”吧?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拿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从这些案例和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破窗效应”就是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如果对这种信息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破窗效应说的基本就都是坏的事件的起源。
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破窗带来的就是不好的。可在昨天那位书友分享后,发现她居然把“破窗效应”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是把现实中的这扇窗户引用到了个人的思维上面,由衷的佩服。通过她的分享,我昨晚到今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今天又去系统的学习了一下什么是“破窗效应”,在学习中发现了两个有趣的案例。
案例一:(校园里的破窗效应)
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他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
案例二:(同一幅画)
有位画家,他把他心目中认为最美的女人画了出来,他赋予她最美的五官,最美的脸蛋,他认为这个美人是无可挑剔的。他把这幅画挂到大街上,并在旁边写了一句话,“请把你认为最不好的地方圈出来”。他原以为没人可以找出来,没想到晚上拿回来的时候发现画上都是圈圈,他非常沮丧,失落。后来有位老者告诉他,你可以换个方式,把画挂到街上,并且写上这样一句话:在你认为最美的地方画上圈。结果,那天晚上,拿回来的时候,整幅画也是画满圈圈。
从这两个有意思的案例中,我找到了和昨晚这位书友分享的异曲同工的地方,那就是“破窗”也可以带来好的改变。
怎么带来好的改变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好的改变发生的时候,基本都把现实中的“窗户”虚拟化了,这扇“窗户”指代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把“固定型思维”,看作是人闭塞的一扇“窗户”;把学习不够刻苦努力,看作是一篇“窗户”;把只看缺点不看优点,看作是一篇“窗户”……
这些指代的“窗户”基本是不好的,于是我们如果通过一些外力,比如阅读、学习、交流等等,去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哪怕是做一件事上一个小方法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好的变化都是不可估量的,就像前面带来坏的变化一样。
那这是不是破窗效应呢?我认为是。因为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一开始犯罪心理学的“破窗效应”,这扇“窗户”都是现实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可以是一扇真真实实的窗户,也可以是一种秩序、一种文明、一种良好的环境,这些基本都是好的,当我们有一个人去打破了,哪怕是微小的,一系列坏的事件就会出现。
在此,由衷的感恩我们书友的分享,因为她的分享,给我带来了深入思考,给我带来了一个不同的角度,让我又学到了新的东西。
这就是我觉得大家一起读书交流最大的意义,我从来不反对有人说“读书是一个人的事”,认为要安静才能读得进去,因为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会安静的投入到读书中去。但我更倡导的是,读完大家可以一起分享交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思维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从书里吸取到的知识点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就像这次这位书友的分享,其实我听《第3选择》5遍了,我都没有特别去关注到“破窗效应”这一点,更不会去思考她说到的这些。但是因为她关注的点不一样,通过她的分享我学到了自己不曾关注的东西,又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这便是读书交流最大的意义,其实也是书籍最大的意义。
欢迎大家读完书一起来交流、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