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很有趣的段子,说人小时候觉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长大了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当了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一般人。你呢?你正处在哪一个阶段呢?
有同事跟我抱怨,辅导孩子写作业太窝火,看着孩子做出了题目,火蹭蹭的往上走。我很好奇问她,刚上小学的孩子,有必要这样抓学习吗?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说,现在初中也是要考的,家长不努力,孩子怎么从普通人里脱颖而出呢?
我咽下了一句话,我们不本来就是普通人吗?
很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普通,做了家长之后一直做着望子/女成龙的美梦。很多人与其说很难接受自己小孩的,不如说很难接受孩子“不如己”。
还有人(比如我),早已与平凡普通安然相处,也希望我的孩子能过得轻松。
我的父母都是理科高手,文科平平,于是他们暗下决心,要从小好好培养孩子读书认字。从一岁不到,他们就开始教我认识字卡,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没上幼儿园的我竟然能认两千多字。常见的故事书自然是不在话下,报纸杂志也是拿来就读。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也就能复述下来。邻居、亲戚、朋友,出于惊讶,或是出于社交礼仪,也要夸一句“小神童”。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觉得同龄的小朋友玩的游戏太过幼稚,哪能匹配得上我这个小神童啊。当时单位管的也不严,妈妈就把我带着上班,闲暇的时候,免不了给同事表演一下,收获了更多赞美……也就是那个年代不兴综艺节目,要不我爸妈肯定要送我上一波热搜了。
由于认字早,读书也多,有一些加成,文科方面的确拔尖,但是理科方面反而不好,综合起来也就是那类老师喜欢的好学生而已。
他们不知道的是,虽然随着我长大,和其他小孩相比的优势被渐渐拉平,“神童”的名号渐渐没人提了,但是我心里一直觉得自己异于常人,尤其在文学方面极有天分。中二时期的少女,爱写诗,爱“强说愁”,爱表现得与众不同,经常幻想自己将来要出版很多文学巨著,震惊世人那种。于是上数理课的时候,我偶尔听一下课,基本都在阅读他人的巨著,创作我的巨著。
高二分科的时候,我要选文科。父母一下子急了,他们认为,这是糟蹋了我的聪明才华,文科那些东西,我随便写写背背就可以,只有理科才是正道。他们忽略了,我在把精力完全投放到文科的同时,数学已经快不及格了。我不爱学,学得也很吃力。
他们无法接受我这么聪明的孩子竟然有学不好、学不会的东西,更无法接受,我选择了和他们不同、他们看不到前途在哪里的路。
在大吵了三天之后,他们妥协了。我选了文科。上了大学,然后,受到了重击。
我的舍友有一个会写诗的姑娘,她的文字极富灵气,又非常自然不造作;我们学校有一个话剧社,里面多的是能写会创的人才;最可怕的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读书多,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比,简直像个笑话……我必须承认,我再也不是小神童,甚至不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恐惧,焦虑,绝望。我甚至做梦到海边,赤脚走到海水里,任那种冰冷蔓延上来。我在想,我对自己很失望,我的父母也肯定对我失望透了。那段时间我疯了一样的参加各种活动,尽最大能力去争,哪怕是证明给自己看,我是优秀的,我没有坏掉,我不是仲永。
精疲力竭之后,有一天躺在床上,我大哭了一场,突然就想通了。
突然就想明白,自己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资质平平、智力正常的人,父母在这一方面有不足,便极力想要弥补,他们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即便是从小采用超负荷的单方面培养方式,他们的孩子还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
而从前的我,即使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把自己往天才方面靠拢。
然后我就释然了,开始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也不再和自己较劲了。过了很长时间,和老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你的变化真大啊!以前你总是一副高傲的样子,爱说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没什么朋友,现在的你真好啊!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这当然很好啊,我有着自己的小兴趣,小爱好,能从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早已接受自己并非无所不能。所以即便现在父母偶尔还开玩笑说我是“仲永”,我也只是笑笑。
我理解他们,所以不会告诉他们我挣扎和自我责备的那段时光,但如果能够时光倒流,我多希望告诉他们不要把“神童”这个名号放在我身上,我摔了很多跤、吃了很多苦头才明白,比起天资聪慧,如何探索自己的可能性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更好地接纳自己,才能在“不能为”的时候放自己一马,把精力转放到其它方面而不是为难自己,继而有所进步。
如今我有了女儿,大家又陷入了看她做什么都像是天才的状态中。
我不想把她培养成天才,因为平庸如我,大概率培养不出什么了不起的人物。
我希望,她拥有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的能力,我希望,她会懂得怎样和自己,和世界相处。我更希望,她能少伤一点心。
惠特曼有一首诗写道: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在他最初的生命里,我们家长力所能及的,能给予他什么呢?我们这些学校里,最本质的东西应该给予他什么呢?而未来生命的那里,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