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蒋勋书中提到的《武家坡》时, 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以为这又是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民间故事罢。于是耐心读去:“说的是一个丞相家有三位小姐,养尊处优,金枝玉叶。大女儿、二女儿都很爱财,贪婪,攀附权贵,可三小姐王宝钏不一样......”读此,方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那个在寒窑里等丈夫等了十八年的王宝钏的故事么?是那个我们三秦父老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的秦腔剧目么?
小时候常听父母在家中念叨此戏,从小到大,这出戏也不知跟着他们看了多少遍了。所以该剧的故事情节于我可以说是早已烂然于心了。只是我依稀记得该剧的名字好像叫《五典坡》?也好像叫《探窑》吧?怎么这里又叫《武家坡》了呢?于是忍不住去请教了一下我那秦腔迷的父亲,方才知道,原来关于王宝钏的戏曲故事有很多剧种,不光是秦腔独属。京剧、豫剧、越剧等都有其唱词,也因此才衍生出了不同的剧名罢。而《探窑》只是其中的一段唱腔。原来如此,好吧,接着往下读——
“有一天,王宝钏抛绣球选婿,结果绣球打到乞丐薛平贵,家里不准她嫁。可是她觉得,一个女子不能侍二夫,绣球抛到谁,谁接到就嫁谁。
爱情里义无反顾的都是女子,可是王宝钏的故事几乎都是荒谬的,就因为她丢了个球,就义无反顾了。薛平贵后来在出征路上被陷害,而王宝钏则在寒窑中苦守了十八年”。
读到这里,不由地将目光停歇下来,将书反扣在书桌前,开始思衬起这个故事的内容来。为何蒋勋说王宝钏的故事是荒谬的?为何我从来没有这么觉得?难道是因为那不过是人编撰的一场戏而已?但事实上我看任何剧目,包括电影电视剧等,似乎很少会对故事的情节产生质疑。或者说,在我看戏的整个过程中,就觉得那戏的内容是真实发生的。看到动情处我也会淌几滴热泪,开怀处也会与戏中的人物一同大笑。只是看过就罢,很少会将自己的心逗留在剧中。可是此刻我却为了蒋勋书中这句“王宝钏的故事几乎是荒谬的”而逗留、并忍不住较起真来。
难道一个人顺应天意有什么不对的么?我并不知道抛绣球选婿的事情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也疏于搜寻资料去考证。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制度却是事实存在过的罢。这种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单凭父母做主决定,或者说交由别人来安排自己未来婚姻的体系,相形之下,我倒觉得抛绣球选夫婿倒更显人情味,更能体现人权些。虽然这其中存在更大的风险,毕竟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你并不知道你的绣球将会砸中怎样的一个男人。但是在那样一个婚姻无法自主的年代,对于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子而言,我想,抛绣球无疑给了她一个主动选择的机会。所以不管最终她用绣球砸中的男人是谁,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她都会心甘情愿地承担这种后果的。所以单从这一点上,我倒是很敬佩王宝钏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因为这种顺应天意,随遇而安的选择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况且以王宝钏的身世背景来看,她并非一个贪恋物质生活的人,否则她一定会像她的两个姐姐一样交由父母给她安排一个权贵人家嫁了。所以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与这普天下诸多女子一样,她想要得到的不过是一份忠贞不渝的的爱情以及白首偕老的婚姻。所以,她能够孤单一人在寒窑里苦守十八年,翘首等待她的丈夫薛平贵,我认为是符合她的人生追求的。所以我并不认为王宝钏的故事有何荒谬。
好吧,继续往下读——
“民间很喜欢看王宝钏的戏......表明一个女人的坚贞。看这种戏的时候,你会发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拿个小板凳坐在那里,王宝钏的性格可能与她相仿,王宝钏的命运可能也曾发生在她身上。她可能生活艰难,丈夫早逝,就一个人把孩子辛苦带大。她们之所以反复看,其实看的不是王宝钏,而是她们自己......
可是如果你到了后台,却会看到那个华丽的王宝钏利用转场的时间匆忙解开衣服给孩子喂奶。这个画面我到现在都忘不掉,你看到的是生命里另一种心酸和苍凉。她在台上是华丽的青衣,一到后台就是母亲,丈夫可能还会打她、骂她,她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和丈夫吵架,但一上台又是王宝钏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从小生长的那个农村的小镇。记得在那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街道上,西北角,在一处残垣断壁的地方,有一个偌大的豁口,豁口的高度与宽度,那时好像刚刚能够容纳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通过。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那个洞口时,想不到竟然是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因为眼前竟然出现了一个空旷的、四周由砖墙围砌的很大很大的广场。我没有想到在自己居住的这个狭长的街道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个隐秘的场所。更想不到的是,在这样一处破烂不堪的场地上,正北处,居然还有一个水泥砌成的戏台子。至今还依稀记得戏台周围那四根剥落了的、雕龙刻凤的木头柱子。
记得小镇上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过大会时,便会有人提前到里面挥舞着大扫把、端着盛满水的脸盆,打扫装扮起那个戏台子来。此时的戏台仿佛一位即将出嫁的新娘,整个的焕然一新。而平日里的她仿佛就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灰头土脸的半老徐娘,无人问津。
待到正式过大会那天的黄昏时分,小镇以及四面八方的村民们便会相继赶来,搬着小板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陆陆续续地赶往戏台子前的空地上提前占座位。因为生怕去晚了便看不到戏台上演员的表演了。
记忆中有一回那个唯一的入口——大豁口,竟被蜂拥而至的人群拥堵住了,父母亲拽拉着我和妹妹挤了好久才被人群硬挤了进去。而那时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坐着的、站着的,踮着脚尖的、甚至站在凳子上的人都有。戏正式开演时,有很多大人怕孩子看不见,就将孩子架在了自己的肩膀上。记忆中,我也曾这么被父亲架过罢。其实,小孩子那时能看懂些什么。再加上整个会场人声鼎沸,吵吵嚷嚷,任那戏台子上的人扯破了嗓子,任那扩音大喇叭里不断传来让大家安静下来的声音,我都从来没有听清楚过那戏台子上的人都唱了些什么。只记得自己的耳朵里传来更多的是小孩子的哭闹声以及大人训斥孩子的叫骂声。而我的眼睛更多关注的倒是戏台下面那些或近或远、形形色色的观众们,我觉得他们倒更像是一个个活脱脱的演员。所以现在想来,看戏,对儿时的我而言,更多的是看一种热闹罢......
也依稀记得唱戏似乎要持续好些天,第二天白天还会接着演。也记得自己在一场戏落幕前进去过。作者文中描述的那副女人在戏台后给孩子喂奶的情景我也碰巧看见过。只是自己那时还小,望着舞台上那一个个粉妆素裹的演员们时,只觉得他们与自己仿佛是两个世界里的人......
接着往下读——
“《武家坡》的故事很荒谬。王宝钏的丈夫薛平贵在西凉国娶了一个公主,变成驸马爷,过上了很好的日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太太这十八年是怎么过来的。于是他回来试探,看妻子到底贞洁不贞洁......可是张爱玲说这出戏每次看到结果就好难过,一个已经人老珠黄的中年妇人,在一个掌有兵权的小太太底下做皇后,什么权力都没有,多么悲惨......”(完)
蒋勋再一次提到这个故事的荒谬,让我也再一次陷入了深思。到底它荒谬在哪里?荒谬在一个已经娶了二房的男人竟然回头去试探自己的老婆是否忠贞?还是故事的结局——让王宝钏这个苦守了十八年的女人终于苦尽甘来,过上了荣华富贵的好日子?张爱玲对这样一个结果表达了同情,我不知道戏迷朋友们对王宝钏最终的命运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罢。而我自己看完这出戏,或者说从书中走出来,其实内心也是五味杂陈的。站在男权角度讲,大概觉得能够提供给自己的女人最丰厚的物质生活便是给了对方最大的回报与幸福了罢。可是,你知道一个女人一生中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我想,她等的并不是一场荣华富贵,因为荣华富贵于她,早已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