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顺境逆流更让激发人的士气

    看了《高考1977》,我不禁有许多许多想法。同样孩子也是高中,看看周围,大片大片给孩子租房。前天他下班过来问我,外面怎么停好多好多车,我没有吱声,因为也不够确定是不是学校新生报到,昨天晚上才通过学校微信圈知道,的确是这两天孩子们上学报到。

    现在的孩子们缺的已经不是生活上的关爱,考试的机会。而且恰恰缺少的是逆势而为的逆势。高考完了,孩子们静候佳音,但是书包一料,家里拿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散散心。有什么家长不能为孩子们解决的问题。只有孩子想不到的,没有家长不尽力做的。看看电影中刚刚恢复高考前后,政策推行到基层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哪些十八大九的熊孩子已经为了谋生出去打工,单位,前途,眼前,将来,在他们心头涌动。而且家庭,社会通过影片反映出来的一波三折的困难,都是需要他们克服的。交通,找资料复习,对于今天孩子们堆积如山的资料,当时的毛糊糊的旧书还需要在图书馆管理员才能拿出来。不过故事编者总是结局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偷书,比如刻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参加高考,就如鲁迅《社戏》偷豆情节,不会过于拉岗上线,不会是重大责任问题。但是的确现实肯定不是影片,最多两个小时能够把故事讲完,你看过也就跟随作者思绪去涌动那么长时间。现实生活,哪些急迫想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一面来自单位的奚落打击,来自未来的留还是走,来自克服困难的方方面面阻力,心情每天每天都得有足够的抗挫力。可想而知坚持到最后是怎样一种不简单。

    现在不缺的不是高考机会,也根本不缺学习机会,上学机会,就业渠道和机会,缺什么,什么也不缺了?攀援者面对高峰的欲望,少之又少了,念书也就是仅仅在路上的感觉。时代无法返回,时间也不可能倒流。的确,逆势,真如关上闸门的河水,倾泻,急切待时而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