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来到了延安,这片红色的热土之上,这个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这个中国革命的起始点,这个至今依然闪闪发光的地方。行走在延安,充分地感受到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行走在延安,酣畅地领略着这片火红的土地上的赤子情怀。
这里街巷不宽,但人都特别热情。负责组织活动的老师在还没开始前就早早提醒我们这边的天气情况,提示我们携带合适的衣服;所住酒店虽然空间不大,但干净整洁,而且一日三餐更是即丰盛又美味;这里的出租车司机不仅热情好客,而且有问必答,就像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这或许就是当年那艰苦卓绝的时代所铸就的淳朴民风的代代相传吧!毛主席曾说:陕北是个好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指的是这里的老百姓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延安是个好地方,我想也一定包含了这一层意思!
这里地域不辽阔,但物产特别丰富。特殊的地貌特征造就了这里独特当地特产——延川苹果或红红的挂在枝头,或诱人的摆在街头;硕大鲜红的狗头枣装满货架,核小肉厚,刚磨好的金黄小米,粒粒分明,黄澄澄、金灿灿……不由得感概——延安的确是个好地方!
这里经济不算发达,但让我难以忘怀。当我走进了梁家河——这个朴素的小村落,当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村道顺势而上,来到梁家河村支部委员会,宽敞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新式窑洞。在窑洞的右边就是梁家河村史馆,在村史馆里陈列着习近平总书记从15岁来到这里,到22岁离开这里所度过的七年时光中的点点滴滴,是这片贫瘠的土地淬炼了他,也就是这片厚重的土地滋养了他,而他也用自己的宽厚与仁爱回馈这片深情的土地。他在这里带着老百姓建沼气池,办代销店,修磨房,开缝纫店,让这里的老百姓吃饭穿衣再不发愁。
当我们坐在梁家河的窑洞前听延大教授深情地讲述曾在这里发生的那一件件小事时,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生活贫瘠但精神富有的岁月,被那时人与人之间的纯朴所打动,被这片黄土地上质朴的民风所吸引。
当我走进知青旧居,看到窑洞内那极其简陋的陈设,甚是单薄的被褥与那快被翻烂的世界名著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时,我被深深地触动。物质的匮乏丝毫不会影响人精神的充盈。而于我们的习总书记而言,在这里的七年或许外部条件极度贫瘠,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知识上的无限追求,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坚韧的品格,亦淬炼了他高洁的品性。七年时光,他在这里扎下了根;七年光阴,他也与这片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义。1975年10月他走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排起了长长的队专程去送他,一送就是十多里,即使如此,大家还是依依不舍。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之后的文章中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啊,梁家河是一个锤炼品格、铸就品性的地方,更是一个能把心留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