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们那一代能存下钱,那是因为他们都是从嘴巴里抠出来的?
和姑打电话聊天,她说,早上干了一早上活,(他们在工地上干活)回家后都2点了才吃中午饭,我问吃的什么,她说,累了,也不想做饭,买了两个白馒头,烧一碗醪糟汤将就一下。
听到这里有些心酸。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午餐。生活在底层的人,哪能顾上三菜一汤,哪能是有荤有素的三餐?只要能填饱肚子,不饿着就是底层劳动人的吃法。
我们的父母们一生都在节俭,为儿女奔波,为他们缩衣节食,总是把最好的给他们。
年轻人大手大脚挥霍、浪费,却不知道父母是怎样一分一毛的从嘴里抠出来积攒的钱。
我说,你也去买一点好的吃吧,不要舍不得。她说,孩子不在身边,好的自己就吃不下,等他们回来了再给他们做。
我说,儿女的路长,他们还年轻,他们想吃好的,可以随时的买。你们首先把自己照顾好,自己想吃了自己也去买,累的不想做了,叫外卖。也不是说经常性的这样,偶尔偷懒一下吧!
姑姑说他们从来没有点过外卖,在外面吃,不划算,都是自己动手做。有时候在外面饿了,心里想着,马上就到家了,回家就自己做,当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也不会想为自己做些好吃的,感觉就没有那种心理说是给自己做些好吃的。
舍不得,是他们的通病,这就是爱我们的父母亲。(当然不是天下所有父母都一样,大部分人都是奉献型的)宁愿儿女暖着,他们冻着。
衣服穿破了再买,东西用坏了也舍不得扔,冰箱里还藏着前几日的剩饭,阳台上挂着风干的蔬菜。
他们是农民父母的代表,也是中国大部分父母的缩影。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好吃的是留给招待客人的。在今天的父母们心中,好吃的是留给孩子们的。
这或许就是他们最朴实的爱。
那些年在西安上班,记得姑父为了省早餐的钱,从来都不吃早餐。午餐他们自己在家里做好用,保温桶带着今天依然这样。日复一日,为孩子攒下一栋房子的钱。
明朝的王阳明与一位和尚的对话里说: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修炼一颗慈悲心,孝敬好我们家中的佛,是儿女的必修功课。
年少无事,也曾埋怨父母,不曾给予我们好的生活。其实我们不知道,有没有一种可能,那是他们倾尽了所有。
每次回家,父亲也为我们准备一大桌菜,我知道平日里他们肯定也都是粗茶淡饭。凑合的日子,凑合的吃饭。
哪怕只是匆匆来一趟,他们都会欣喜。
日子就在一餐一饭之间,父母用力的托举,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才会改变。
在父母沉甸甸的人生账本里,永远只有不辞辛苦的辛劳和无私的疼爱。他们把自己活成燃烧的灯芯,用渐短的岁月照亮儿女前行的长路。
原来最动人的传承,不是家财万贯的馈赠,而是把这份以命相托的爱,镌刻进儿女的人生旅程。在父母的托举之下,无畏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