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时 1500 元生活费嫌少,工作后 1000 元也不愿给父母?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网友吐槽,哀嚎父母要求每个月打钱。

有网友说:“今年刚毕业,月薪3000,我妈让每月交1000,说家里装修要补贴”

有网友说:“25岁了,月薪4500,我爸说每个月给他3000,不给就说我不努力、不感恩。自己不敢不给,怕他找到我之后打我。”

还有网友说:“大学时父母每个月给1500元生活费勉强够花,毕业后自己工资4000多,他们要我交2000,可是我只想给1000,又怕被说自私,负罪感爆棚。”

工作以后,如果父母要求每个月给1000元,你扛得住吗?

1、工资太低,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

有一部分年轻人,虽然工作了,却仍在“生存线”上挣扎。

现在的学历不再稀缺,好岗位也少,多数大学生只能去普通岗位。

对大多数应届生来说,工资普遍不高,在一线城市,税后 6000 元已经算“及格”了。

扣掉 1000~3000 元的房租,再减去吃饭、通勤、通讯、日用品等费用,卡里的钱基本也花光了。

这时候父母来一句“每月拿 1000 块回家”,真的连饭都吃不上了。

很多人刚出来工作的那一两年,工资只有三四千每个月都不够花,得贷款刷信用卡、找朋友借钱,或者找父母救济,才能维持生活。

熬到三五年后,工资虽然涨了,花销也变高了。

为了下一次的跳槽,得自费考证、报名学专业技能,还得考驾照、学游泳等,补上生活必备技能。

维系人脉要聚餐送礼,形象管理要衣服、护肤品、美容、补牙矫正……到头来,依旧是月光族。

网上人人自称月入几万,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 30 岁没有月入一万,却要面对“35 岁危机”的倒计时。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不是不给,是“反向啃老”还没结束 。

孩子名义上早已独立,父母的钱包却持续“续费”。

房租、购房首付、购车首付、彩礼嫁妆,再到孙辈的奶粉、纸尿裤……一环扣一环,根本停不下来。

30 岁前后,大部年轻人都绕不开结婚、生娃、供房、供车这几件事。

有了孩子后开销就更大了,还要为父母的养老、医疗提前储蓄。

当父母再伸手要“孝敬费”,年轻人下意识会捂紧口袋。

自己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是真的拿不出多余的闲钱给父母。

2、发现父母把“养育”做成了“投资”

小时候觉得爸妈的爱是无条件的,成年后才意识到,原来父母的爱早已标好了价码。

父母过去的爱是有条件的,养孩子供孩子读书更像是在做短期投资,等孩子长大开始工作,就得长期给家里提供金钱。

有些父母隔三差五以买东西为借口,要子女转账,有些父母要求子女每个月交家用。

有些父母,自己有退休金还要孩子给 1000元,理由是“怕你乱花,帮你存着”。

家族群里,每天转发“别人家的孩子”又给爸妈买了什么;私信里,隔三差五是“我们老了不靠你靠谁”。

不给,就是白眼狼;不给,就是没良心。

我承认,有些家庭确实拮据,需要子女一起扛。

但有些父母缺的并不是那1000块,而是“被孝敬”的仪式感和绝对话语权。

很多原生家庭中,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总说自己多不容易,其实是想让孩子内疚,好操控他们。

有些父母才四十多五十岁,就不再工作,提前躺平开启养老模式,把本该自己挑的担子,一股脑推给孩子,指望孩子撑起这个家。

他们把工资条上的数字当成银行卡的余额,从不体谅孩子的艰难,更没想过房租、通勤、吃饭早已把那点薪水啃得精光。

子女一提钱不够,他们说“不够努力”,一听还要租房吃饭,就让孩子“去找包吃住的工作”,仿佛今天的职场还是三十年前管吃管住的工厂。

只要孩子反抗,就被扣上“不孝”的帽子。

面对这样的父母,不是不孝,只是拒绝把余生都活成别人的提款机。

3、小时候吃的亏,现在不想再买单了

在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儿从小就被灌输“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外人”的逻辑,成长过程父母更偏爱哥哥弟弟。

读书的时候,生活费永远只有哥哥弟弟的一半,理由是“男孩子长身体”,好资源都给哥哥弟弟,理由是“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

长大后家里的房和车都写在儿子名下,女儿什么也得不到,“反正将来要嫁出去”。

出来工作后,父母从来不会关心女儿在外面过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而是“拿点钱回来”。

今天是“你哥房贷还差 10 万,你先垫上”,明天是“你弟结婚彩礼差点,你当姐的不能不管吧?”。

女儿一旦给了钱,父母就会无止休的让她出钱,而儿子却依旧可以安心躺平,不仅分文不出,父母还会反过来贴补他。

从小到大,只会嘴上说“最疼女儿”“女儿就是小棉袄”,行动上却更偏爱儿子。

长期被 PUA 的结果,就是读书时连买包卫生巾都要精打细算,人也变得自卑怯懦。

直到长大甚至结婚后才看清,原来父母不是穷,只是不爱自己。那种心寒,比没钱更难受。网上有网友直接跟家人断亲,因为她父母觉得没房没车的女儿有一个月4000的工资太多了,逼着每个月上交2000元。

然后转头给儿子5000元,哪怕儿子有房有车,月薪8000元。

当女儿看清父母的“双标”嘴脸,才明白给钱不是孝顺,而是资助一场自己永不受益的“家庭再分配”。

面对“吸血式”父母,有人选择一次性给够钱,签协议公证,从此各不相欠; 有人把父母拉黑,一刀斩断“啃女养老”的锁链。

而更多的人,既不敢断连、也逃不开,哪怕受再多的委屈,也只是抱怨几句。

不被爱的孩子,一生都在讨好别人。

总结

工作以后,如果父母要求每个月给1000元,你能办得到吗?

如果家里确实揭不开锅,这笔钱就是你对家庭的责任,咬牙也要给。

如果父母“有能力却不想干”,你得先保障自己的生存,再谈孝心,别拿自己的生活去“赎”父母的懒惰。

如果掏出 1000 元对你的生活没有影响,别说一千,你想给多少都可以。

当父母的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别再把孩子当作“长期饭票”,孩子也不要视父母为“情感负债”。

1000 元是一份量力而行的关心,而非赎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