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5月23日羊城晚报】。【2000年7月14日杂文报】、【2000-05-21深圳商报】、【2000年5月17日汕尾日报。】
刘心武和王蒙,都是我十分敬重,喜欢的作家。别提他们的代表作,连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王蒙的《说客盈门》,我至今仍能将其故事梗概讲述出来。
可是,读了4月26日《中华读书报》刘心武“揭发王蒙”一文,我却掩卷叹息:曾自称“我实在只是个最平常不过的人,所有的不过是些最平常不过的经历”(刘心武:《半篇自传》)的刘心武先生,曾几何时,竟也患了“名人综合症”,帮闲作秀集于一身。
文章辟头就说:“总有一些人以为我和王蒙过从甚密,在他们想象里,我大概会经常出现在他家的客厅里,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也许还会更多。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从1978年我头一回见到王蒙起,到我写这篇小文止的二十一个年头里,我到他家去过的次数,绝对少于二十一次,甚至于是不是有十五次,也很难说,总而言之……甚至于也并不经常性地互赠签名新作……”。算了别说了刘先生,你以为你是谁?我告诉你吧,喜欢读二位作品的读者,决不在乎你与王蒙认识21年来,上王家是21次,还是×次?每次坐×次小时?二位是否经常性互赠签名新作?而喜欢窥探人家此类“相对隐私”的读者,则齐刷刷拜倒在“还珠格格”的石榴裙下,再有多余精力,也只在意于香港某影星暗结之胎是否成龙下种,根本不识刘心武、王蒙为何方神圣。套一句文革术语:不革命,即反革命,没有第三条道路。也就是说,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爱您和王蒙作品,识得二位大名,又很想了解二位上述“隐私”的读者。刘晓庆不是说“四川就出了我一个刘晓庆”吗?连你这位文艺界的老本家都不知道成都还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刘心武哪!
文章接着说“王蒙获赠的报纸有十多种之多,却还自费订阅了《中国食品报》……”。莫名其妙!这与我这个没当过文化部长,不是作家,无人赠报,自费订阅一份《中华读书报》的平头百姓又有什么两样?算哪门子的名人雅事?以商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还怀疑二位是否拿了《中国食品报》的红包,为该报作隐形广告哪!
文章下来又写“王蒙热爱生活”,有一回上饭局吃鱼翅羹,别人拿起羹匙就吃,唯王蒙与众不同地向服务员要了碟红醋:“往羹碗里倒了适量,细加搅拦,然后很开心品尝起那碗鱼翅羹来,我觉得,他也算得那碗美味的知音了。”——此人此时此事,充其量陆文夫笔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而已,有什么值得特别称道?不知王蒙遭此“揭发”后作何感想?若非白纸黑字,亲眼所见,我实在不敢相信,二十余年迭出佳作的名家刘心武,对“热爱生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竟如此简单、浅薄。
王蒙爱吃一种廉价小烧饼,一回,也请刘心武吃了一个。就这回事,刘心武竟然也在文章中称“王蒙能从价格很低廉的平民物品上去吸取审美快感”。“给了我一个永难忘怀的深刻现象”。如此作秀,不过使我想起有人将“看花很愉快”说成“审美主体对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外缘进行观感产生生理上并使之升之精神上的愉悦感”而已。
文章末段写王蒙常着休闲装,手里拿个托盘,快活地穿行在人群里,为家里买切面,最后问“哪位画家有兴致画一幅《王蒙买面图》”?我不知道卸职的部级以上老干部和著名作家,党中央是否发放统一制服。怎么王蒙一着休闲装就特别潇洒,富有诗意?即使部长任上,也不过一介人民公仆,挂冠后上街买面,就值得画家为之作图?撒切尔夫人不也常上街买菜,回家做饭?挪威总统,还同卖西红柿的小贩讨价还价哪!中国的名人中国的官,到底怎么啦!
崇高可以躲避,但近年来这个星,那个星在书报电视上连番作秀,“秀”气逼人,躲不胜躲,没想到刘心武先生也来这一套。这真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知今夕是何年”了。有感而作此文,最后,抄上刘先生的乡贤、成都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谢伟先生发表于1999年12期《喜剧世界》的一则小故事,希望刘心武先生读后也能“有感”。
“有一天,朋友约我到一高档茶楼吹牛,我掐着点儿去的,可过了10多分钟,那老兄还没露面,我就在服务台给他打了个传呼,便站在一旁等着。这时我发现许多茶客都在往我这边看,而且,有一桌的两个漂亮女人还冲我直笑。我想,莫非她们是要我签名。我振作一下精神,捋捋头发,迈着轻盈的步履,微笑着走到她们身边。我说:‘你们好,有事情吗,小姐?’小姐说:‘小弟,怎么在一边傻站着不动啊?赶紧给我们掺点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