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我写了一篇短文,标题为《也许,简书是斜杠青年的天下》,发布后不久,散文专题的副主编给我发来了留言,言说需要包容,我当时感觉惭愧极了。
巧的是前几天外出经过报摊,买了一份新民晚报,里面有篇文章,盛赞斜杠青年,我仔细读完之后,感想多多。
自从十年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提出了这个名词后,意为不只打一份工,而是身兼数职,过着拥有多重职业的多元化生活的人,故得此名(Slash斜杠)——斜杠青年,这个新名词新身份被全世界推崇起来,年轻人也以成为斜杠青年为荣,是走在时代前端的弄潮儿。
作者盛赞的理由是社会已经发展至多元,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况且年轻人也不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由此约有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开始了斜杠生涯。面对社会上对斜杠青年三心二意的批评,作者认为是“仕而优则学”。
而我想起我的一位常年担任小学校长的老同学曾经和我谈起现在的基础教育,她并不主张孩子过多地增加课外补习去提速拔高,她认为对于少数真正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这么去做,如果他本身也不反感的话。绝大部分的孩子如果能够认真踏实地百分百掌握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则足矣。我深以为是。大部分孩子课堂并没有都掌握好,课外随意拔高,可能适得其反。
我由此联想到犹如生活中的两种消费观念,若我和闺蜜拥有同样多的钱,我通常会倾我所有买一件我认为最美最适合的衣服,无论是材质、式样、颜色、做工或牌子都很上乘,显得隽永而不过时,那么我可以穿它很多年;而闺蜜持反对意见,用你买一件的钱我可以买四件不同颜色、式样的衣服,那样多好,有不同风格,显得时尚,不会一层不变。其实两种观念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回到斜杠青年,我之所以不推崇大部分人去做斜杠青年,是因为我认为斜杠青年大部分应该是学霸们的选择,是真正学有余力的人,才能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里杠来杠去。学霸是哪些人?学霸是怎么练成的?可不是什么读几本书、听几堂课就行的,学霸是别人刷机他刷题,别人看碟他看书,别人打怪升级谈恋爱,他都用来读书学习写文章,就连去跑步游泳都能找人练练口语,路上听听英语呢!所以学霸们已经在经年累月的努力中养成了和普通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是真正学有余力的人,他们才有能力在不同领域都有出色表现。
我以前供职的企业也是美国500强,算是优秀企业,但还远称不上卓越(关于企业的优秀和卓越,可以参考《Good to Great》柯林斯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加入时,公司聘用条款中有一条我至今都记得:全职聘用时期不得参与任何兼职工作,包括工作以外时间。很多人不同意,觉得下班时间不影响啊,不久公司就开除了一位业余时间做安利产品的员工。可见企业对员工的专注,要求是很高的,连潜在时间成本都考虑到。直到几年前我离开,公司的文化里仍是推崇专注的。
仔细想想,除了本职工作要做得足够好,还要在新领域或行当里再创建树,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没有极高效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恐怕做不到,弄不好,两边都无法认真专注,就容易流入表面浮躁,应付完成的局面。毕竟生活中太多的杂事和诱惑,需要学习的也层出不穷,时常都应付不过来,还要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实践新工作,也意味着可能是新市场或新业务模式,尽管很多新兴的产业都与互联网相关,很多工作可以在计算机终端完成,但总还是有很多诸如客户关系、体验需要离开计算机或手机,去和人完成的。
著名的日本最好吃寿司店大概是把专注做到了极致,它连寿司以外的菜品都不卖,按说以它的声望增加一些其他菜品也不会降低水准,但小野二郎先生却不这么干,他的专注被视作匠心和情怀。当然大众还是需要麦当劳的,可话说麦当劳在全球那么成功,也没见它卖牛肉面,我在其他国家也去过麦当劳,总体的差异都不大,可见它也算是专注的。
多元化企业也有相当成功的,但需要不断剥离不良业务,增加成长性业务,这样才能健康稳健地向上发展。所以真正成功的多元化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的。
个人更是如此,没有足够强大,还是先专注为好。年轻人都想成为斜杠青年,理想很美,但现实骨感,应该首先权衡。否则贪多嚼不烂,终是消化不了,自己也是受害。因此,我们为真正的斜杠青年鼓掌,也为只在本职工作中认真坚守的青年加油,你们也一样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