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虞丞同意村八组有一座接近三百年历史的老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新桥”。
说到新桥名字的来历,当地老百姓口中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这座桥建成之际,一位新嫁娘刚好路过这里。按风俗,新桥建成需要踩桥,为了图吉利,沾喜气,工匠师傅们就邀请新嫁娘来踩桥,于是便给这座桥取名为“新桥”。
新桥旁边以前有一座两三米高的石碑,碑上记录有修建时间及桥名来历,也包括集资修建的情况。现在石碑已被当地百姓肢解修筑石凼之用,碑文已是漫灭。
新桥能让人一见就觉得是老桥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桥身上有龙头和龙尾的石刻以及极具明清风格的单拱桥形。龙头和龙尾均有不同的损伤。龙头里老百姓讲的石珠已不知去向,卷卷的龙尾也被打掉,只剩一个光秃秃的尾形翘向天空。从老百姓朴素的口述中也可感知,当初龙头龙尾的雕刻和打磨后的造型是极具艺术魅力的。龙珠在口,只能看和摸,但却拿不出来,外面由镂空的龙齿石刻包裹,也不知古代的匠人们是如何在龙口中打磨这个石珠的。凭想象,用去的时间和体力功夫应该不少——虽然只是一座桥的一个小小配饰。桥身上除了余留的龙头和龙尾外,还有石板护栏,但只剩一面,剩下的另一面也是相当的零落了。石板上有风化的痕迹,也有人为故意毁坏的凿痕。老百姓讲的中间护栏上刻画的像小人书一样的人物古战场是没有了,因为做护栏的石板都已不知去向,只能模糊看见剩下的两三笔装饰笔画。
桥的两端以前各有老树,朝北的是一棵黄桷,朝南的是两棵古柏。黄桷树大概有两三百年,解放后自然老去;两棵古柏解放后砍去做了修建仁寿师范校的木料。古柏下有一观音龛,以前逢年过节,来这里烧香祈福的老百姓就特别多。所以在文化大革命 “破四旧” 时期,新桥及周围的附属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观音龛里的观音直接被人推向河中,几十年的河水流淌和淤泥覆盖,已不知具体位置。笔者去的时候还看见在原来观音龛旁边的杂草丛里,有两块倒地的大石块,一块是做观音龛背面的大石板,一块是大石板的顶子。当地的陈师傅用竹竿抚开杂草,还能看见观音龛下面曾经专门烧纸用的龛堂。
与新桥相呼应的还有上游的另外两座桥。新桥建于乾隆年间,上游的两座桥修于同治年间,也比之新桥在用料及建筑风格上要简单很多。当地流传一句民谣,一里三洞桥,桥上桥重桥。说的就是新桥周围的地理环境和上游存在的两座石桥。离新桥较近的那座桥叫“安寿桥”,解放初期也是有碑文的,但也已不见。安寿桥虽简易,但历经两百年依旧不改它为当地老百姓“牵线搭桥”的作用。
在安寿桥上游,就是老百姓叫的“桥上桥”。桥上桥应该是三座桥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桥,但因修筑鱼塘和硬化乡村道路的需要,被水泥灌注并覆盖,已经看不出它当初的模样。如果有打造旅游路线之需,我觉得这三座桥都有重新挖掘维护的必要。
虞丞的同意村,以前叫张赵村,张赵村以前叫新村。新村的名字来源于新桥。张赵村来自于张村与赵村的合并。虽然这里叫赵家沟,但这里的赵姓人却并不多,多数为陈姓,所以现在的赵家沟也叫新桥沟,既是新桥名气的影响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以新桥为基点,向北通仁寿,向南通谢山,景贤,金凤。用陈师傅的话说,以前新桥这条路热闹得很,是景贤山区通向外地的必经之地。通过新桥向北,经过陡石梯,土地坳,陈店儿,然后到满井半山村的马口,再到石莲水库的八里桥就到了仁寿县城。这条已经消失的路不知记取了陈师傅童年时期去县城的多少激动和欢乐。
陈师傅讲,在解放初期,因景贤山区还有土匪存在,解放军还在离新桥不远的高地上设立过哨棚,自己也跟随过值班的年轻人跑过路,玩耍过。那时还有儿童团,农会主席之类的称谓。
讲到新桥,陈师傅提得最多的就是新桥曾经的热闹。说曾经的新桥,遇到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这里比赶场都还热闹。各种卖杂货的小商小贩,用一个小簸箕装了货,各占有利地势地排开阵来,桥上桥下附近都有,包括丢色子的小赌游戏也来了。桥上人来来往往,远处近处的商客百姓都有。
陈师傅说,因为2019年的疫情,冷寂了很多年的新桥又热闹了起来。有附近来烧香祈福国泰民安的老年人;也有邀上三五好友,来此拍照留影的年轻人。新桥,在当地人心中又活了起来。
新桥下的河水由当地的三条小河汇聚而成,常年流水不断。当地老百姓说,因政府提倡发展旅游业,据说有人想在此地开发滑水项目。离此地不远的山上还有在建的滑草场以及滑翔基地。新桥的未来,是值得可期的。
作者: 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