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本书我买了之后到现在的这三年多,捧起过多次,读过四次,直到第三次才真正开始读完一遍,之前都只是翻了开头。第三次打开也是个深夜,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总淌不完,想改变自己眼前的生活,或者改变自己。黑暗中,这本书好像能给我力量一样,于是我擦干眼泪,从床上爬起来就着床头柜的台灯,狠狠地读起来。
然后确实没有让我失望,我读着别人的故事,但也反思自己。读完了一遍,又读了一遍。
要我总结一下,我最能表达的也就只有“爱”吧。生命的一切有了爱都有转机,每件小事都是压死骆驼的稻草之一,但爱却是救命稻草。从那些后悔的人和事,那些难以启齿的,特别想忘记的,到后来坦然接受,都是因为爱。
这世上有很多哈罗德,也有很多莫林。失败的哈罗德,发光的哈罗德;冷战的莫琳,温顺的莫琳。
最后读完,我像被治愈了一样。感谢哈罗德,感谢莫琳,感谢奎尼。
也许后半生中我偶尔会忘记,但我也一定还会时常想起。想起这段难得的时光,你们陪伴了我多个白天和黑夜,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我是抱有目的开始读的,然后读着读着就忘了我当时为什么难过。
那晚的泪水我还记得,却忘了原因,但我仍感谢那场泪。
02
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
一个星期二的早晨,一封老友寄来的信打破了哈罗德和莫琳的生活。在信中得知老友奎尼得了癌症,哈罗德在找邮筒寄信的路上决定用信仰的方式拯救奎尼——给奎尼一份希望,让她用希望活下去。开始并不顺利,但是没关系,他依然坚持下来,即使他的妻子一开始并不明白到底她和奎尼之间哈罗德更爱谁。后来哈罗德的事迹感动了整个英格兰,像阿甘不停奔跑一样,很多人加入,又全都走了,最后还是哈罗德自己走完了全程。
当然,奎尼并没有因此活下来,但是她安然死去了。哈罗德也迎来了他崭新的生活,莫琳不再封闭自己,他们又回到了热恋时期的样子。
哈罗德为什么一定要拯救奎尼甚至踏上艰辛的旅程呢?他和莫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孩子呢?
03
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是星期二寄到的。四月中旬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早晨,空气中飘着洗衣粉的香气和信息哪的草腥味。哈罗德弗莱刚刚刮完胡子,穿着整洁干净的衬衫,系着领带,坐在饭桌前。他手里拿着一片吐司,却没有吃的意思,只是透过厨房的窗户,凝视着修整过的草坪。草坪正中间杵着莫林的可升降晾衣架,一小片绿被邻居的栅栏紧紧围起来。
哈罗德就是这样出场的。好吧,刚打开这本书,读前面的内容我想当然地认为这只是老夫老妻白开水式的相处模式,他们有一个儿子但是不与他们同住,当时还觉得这有什么可写的······直到我读完结局。现在重读第二遍又是另一种体会,仿佛他们的举动。居住的房子里的空气都带着窒息的悲伤。
我打开这本书时是个深夜,那一阵子差点抑郁,觉得痛苦,没有希望,没有幸福。我想到这本书像抱住救命稻草一样,期望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来改变我现在的日子。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那些小事我变得越来越承受不起,我非常想像哈罗德一样改变一成不变的日子。
哈罗德累得几乎抬不起退,但他看到了这么丰盛的希望,叫人眼花缭乱。如果他能一直将眼光集中在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上,他知道自己一定可以走到贝里克的。
总是因为一时冲动就决定出发,或者列一个计划,遇到难题或者累了就会质疑自己真的能做到吗?自己是对的吗?遇到风雨就会退缩,看到彩虹又会重整上路,充满自信。难道蕾秋乔伊斯笔下的哈罗德不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吗?普通的人生,普通的日子,普通的冲动,普通的退缩和坚持。
心里的开始,才是真正的开始。
他还去了教堂,在教堂顶上一泻而下的寒光里静坐,想到好几个世纪前建造教堂、桥梁、轮船的人们。现在回头看,他们又何尝不是受到信仰的敦促才做下了创举呢?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哈罗德悄悄跪下,为落在自己身后的人和旅程尽头的人祈祷,并祈求上帝帮助自己坚持下去。他还为自己从前没有形成信仰道歉。
第一遍读到这就感动到想哭,这是第一处震撼心灵的地方。
穿过一个又一个人声鼎沸的城镇,走过一条又一条寥落的公路,哈罗德开始明白某些过去的时刻,仿佛他们刚刚发生。有时他觉得自己已经脱离现在,陷入了回忆中。曾经的场景一次次重现眼前,他成了被迫留下的观众,目睹一个个错误、矛盾、不该做的选择,去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越成长,越发现原来很多错误,幼稚的、尴尬的、后悔的、别扭的。这是成长必经之路吗?
靠窗的一张桌子旁,一对年轻夫妇正弯腰逗着怀里的婴儿。这一幕牵起了哈罗德内心深处剧烈的痛,他不知道自己怎么还能站得直。
他回头看向管理层和咖啡店里的其他顾客,直视他们的眼睛。他说:“我想要我的儿子。”
这句话让她整个颤抖起来,不是轻轻的战栗,而是从身体伸出发出来的剧烈的震抖。那股疼痛撕裂胸前的肌肉撞上他的喉咙,哈罗德的脸都扭曲了。
刚读到这里只以为他们是父子隔阂,这一刻,他终于鼓足勇气了吧。
他可以原谅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爱,甚至不教他怎么表达出来。他可以原谅他的父母,还有他父母的父母。
哈罗德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
确实是不知道如何去爱,去表达吧。痛恨自己,悔之不及。
04
然后,一切的真想全都明了:
亲爱的加油站女孩:
我欠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二十年前我亲手埋葬了我的儿子。这不是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我想看到他长大后想成为怎样一个男人。我现在还是很想。
我直到今天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有抑郁症,对酒精和药物上瘾。他找不到工作。但我全心全意希望他当时能来找我谈谈。
他是在花园的棚架上吊的。他用了一些绳子,绑在我用来挂园艺工具的铁钩上。他体内有那么多酒精和药物,验尸官说他肯定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结绑好的。最后的结论是自杀。
我那时酗酒,有一晚我真的失去了控制,把整个花园棚架拆了。但还是不够。所以我闯进酿酒厂做了很糟糕的事。亏你帮我背了黑锅。
她当场就被解雇,然后就消失了。没有留下新地址,我就这样让她走了,让她帮我顶了罪,但我从此接了就。
大家都以为我徒步是因为多年前我们有一段落难时,但那不是事实。我走这条路,是因为她救了我,而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谢谢。这就是我写信给你的原因。
看到信的第一句话,我更多的是震惊!哈罗德一定是因为童年经历觉得不会表达爱才使得儿子如此,他充满自责。
当时我穿插看了一下手机微信读书里的《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本来当天的阅读计划又要拖到第二点了,但我却特别想把《一个人的朝圣》读完,好开始下一本。我想我要真正开始了,非要内心特别想要才行。就像哈罗德一样,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
“离我在文具柜里找到你哪天好像已经过了好久了。”至少这是他心里想说的话,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说出口。空气精致了很长一段时间,空荡荡的,直至她的手从他的手中滑落,她的呼吸慢下来。
奎尼张开嘴,想吸入一口空气。空气没有进来,但是另外一样东西来了,像呼吸一样轻松自然。
读到奎尼的去世,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
她注意到从门缝透进来的光,还有疗养院依稀的声音,像水一样填满了这片虚空。这房间如此阴暗,细节都看不清了,连奎尼的轮廓也模糊起来。她又想到那些海浪,想到生命没有结束就不算完整。她会一直站在哈罗德身边,无论他想站多久。到他迈步离开,她依然跟着。
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莫琳想,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希望了。
爱,理解。支持,陪伴。
05
读完第二遍的一天我读别的书时忽然脑海又串进来这本书,我想是什么造成哈罗德的痛苦呢?
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太缺乏,没有人好好爱他,没有人告诉他要如何表达爱。
所以别让孩子的幸福来的太迟,别让孩子经历痛苦后再挣扎中改变自己。既然孩子出生了,就请给他们多一些爱,多一些关怀。生养生养,不要生而不养。
然后,请那些想早早结束生命的青年,那些动不动就觉得压力不堪重负的青年们,每当你们觉得自己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时候,想想你们的父母,你们的爱人。就像哈罗德和莫琳,七十多岁承受丧子之痛二十多年,。
每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请再坚持一下,请走出来,一定要看看未来的时光,然后,绝对不会再做草率的决定。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