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话虽如此,我们组三人读完《学习的本质》这本书以后,虽然感悟各不相同,但是稍加思考,普遍同意如下观点:
第一,作为一名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习者,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学习。正如书中所说得那样“学生的学习不发生在课堂上”。书中解释道:学习既可以指一个人获取一种社会已经掌握的知识,近而丰富一种概念,使它有新的改变,也可以指炼制一种新的全新的独特知识(也就是科学研究)。课堂上教师对所有人所讲授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何考试成绩却不尽相同呢?这无疑是对这一观点最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学习者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底下听,师生之间互动局限于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这无疑存在很大的缺点,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导致了学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不平衡的问题,即出现了所谓的优等生和多位的差生。其实这种看法很明显是错误的,不同的学生底子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拿统一的标准对不同规格的学生进行衡量,这一做法很明显就是部队的。这也就解释了近年来个性化教学逐步流行的原因。
第三,教育者应该对如何学习进行研究。书中以老鼠的动机作为例子,逐步引入并解释了学习中动机机制的原理及其重要性。然后又强调了实践与自我反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对学习的过程进行了一步步的讲解,层层深入,从本质上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学习,对于教学设计具有很大的意义。
最后,本书又对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学校和文化机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了解学习者,方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引用案例时带入学习者的亲身经历,方便学习者理解。另外,书中强调了设置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学习作为一种交互活动,并不只是发生在学习者与教育者两者中间,还发生在学习者与环境。正如书中所说的悖论:个体只能通过自身炼制新知识,但在此过程中他又必须依靠他人的经验。
当然,我们都觉得光有感慨是没用的,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相信这本书必能在我们下学期的实习中给我们以指导。
牛其家
读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感慨颇深。
这本书是法国人安德烈·焦尔当所著的一本讲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书。在书中,他首先讲述了自己的一次发言引发了教师们的抗议,接着又用具体数据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得出“学生的学习不在课堂上”这一结论的各种数据,在书的开篇便对传统认知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悸动。
作为一名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少年,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好好学习怎么怎么地,但是,听了这么多,也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年,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学习”吗?我们又真正“学习”到了什么呢?恐怕,这就是我们不曾想到的,而本书就是对此进行了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学习。从本质上讲,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的,学习是交互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了解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多么的自大。以前总是觉得学习就是一个人的事,只有自己学习好了才是真的学习。殊不知,当时所谓的自己学,就是自己对前人的知识的交互,前人留下知识,自己对其进行感悟。还有,当时所谓的学习好更是无稽之谈,不过就是对试卷上的内容了解的更多而已,脱离试卷以后,真正学到的东西,其实根本没有多少。
第二,书中强调了学习者的重要性。在以往的认知中,各种“学习”的发生都是教师在课上授课,学生在下面听。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是一张张白纸,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白纸上写下自己应该传授的知识。但是,每个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这种课上统一授课的模式其实限制很大,并没有让所有学习者接收到应学到的所有知识,导致很多学习着的脱节,这也就导致了当代流行的以学习者为先有概念出发点的教育。
除此以外,书中还对如何学习进行了研究与阐释,还对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进行了分析,但是由于知识掌握不是很熟练,虽然能大致明白是怎么个意思,但是由于没有亲身经历,也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认为这本书对我对于专业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让我对下学期的实习有了一定得信心。
李昕
记得书中有段话,是说一位教师把学生当作杯子,向学生传输知识就像往杯子中倒水,也不管杯子倒了水洒了。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从前的教育模式就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但是这个“鱼”到达学生的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经历会产生不同的“种类”,每一位学生所得到的是不一样的。现代化的教学中,我感觉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会学习,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那么什么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呢,首先我们要认清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想,在现在的社会观念中,学习大多都是为了寻求“出路”,知识改变命运,但这个观念我个人认为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代限制的,在这个观念刚被提出到21世纪刚到来的时期,知识确实是改变了命运,寒门也能出贵子,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好的工作好的生活。但在今天,知识真的能向以前那样改变命运吗?现在的大学生遍地是,应该是在好几年前这个现象就遍布了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经历了这么10多年的学习,仿佛自己就像一个一个学习机器一样,被老师疯狂地“填写代码”,我们是学到了知识,但没有学会学习,我想应该会有很多人向我一样,高中的知识大部分都很难记起,除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那一部分,这也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演讲,寒门再难出贵子,现在的教育是不公平的,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补习?加强班?那里教给你的是什么,是技巧吧。什么技巧,对付考试的技巧吧,从当年的科举到如今的高考,任何东西一旦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它的弊端都会暴露无遗。很明显,每一个学校都不能够做出所谓的“教育改革”,因为直到现在,我们的观点中,评论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仍然是这个学校的升学率,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出现了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要说学生的个性发展了。然而我感觉现在真正能够一心一意做学问的人是少之又少,正是因为被灌输知识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很难去从小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许是没有时间,也许是没有条件,这是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我们无能为力,倘若自己当了一名教师,能做的有多少呢,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去鼓励学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然这要保证他们的日常学习跟的上,这毕竟很冒险。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只有让学生逐渐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在没有到达一定实力高度的前提下,独树一帜是没有结果的。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吧。
现在我就在想,我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呢,我说不出来。我在高中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并一直保留到了现在,那个时候真的就是不想学了,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我想也许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但我们并不能选择放弃,自己做不到,家人也不会同意。这个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这就像是一朝君子一朝臣,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父辈的脑海中,如果能有所改变的话,大概就是当我们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栋梁之时吧。记得我初中班主任说他对待他女儿学习的态度就是尽量不干涉,让她去寻找她的兴趣,不会给她太大的压力,但班主任对待我们仍要严加管教让我们多习得知识,这是自相矛盾吗?不是,这是无奈,班主任的女儿在学校中遇到的教师也会像我们的教师一样,这大概能够叫做“理想”?
倘若有一天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一点一点向他们渗透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吧。
任义
说实话,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无非是提不起兴趣。谁都知道读书的好处是很多的,可即使如此,愿意真正花时间去读书的又有几个呢?最近读了《学习的本质》,发现了其实学习也就是如此。说起学习,相信大多数学生的第一感觉估计是不会好,那我们也可以同样认为,是我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拿自己来说,我对学习的印象就是接受知识,巩固知识,课下练习,应付考试。这么样看来,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应付最后的考试,那学习真正带来了什么呢?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同样是学习,学习游泳,学习打篮球等等,可是这些学习却看起来充满了乐趣。那么就回来再看就不难发现,是“学习”出了问题。书上说学习就是学生是一张白纸,老师负责填充内容。学生成了学习的容器,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味的去接受知识,我想这真的很难让人提起兴趣。那么学习就要打破这种定式,解放开学生的思想,教师来扮演一个引路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有创新性。知识并不是一味的接受,还有发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摒弃固有的思想,不要总想着教师去一步步的教授知识,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端正态度。作为新生代的教师,更应该明白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做学生的旅伴导演,去传播知识,启动知识。把学生和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总而言之,学习是需要带着兴趣和目标去积极探索和汲取知识的过程,发动学生自己的自主积极性,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