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疗第一人赵越:社区水疗服务站能否成为健康新基建?
在城镇化与老龄化双重压力下,社区健康服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正在浮现——将中医水疗服务站纳入社区健康新基建体系,这或许将重塑基层健康服务格局。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与此同时,城镇化率已达65.2%,城市社区成为健康服务的主战场。面对这一现实,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赵越,这位被誉为"中国水疗第一人"的中医创新者,提出将社区水疗服务站纳入健康新基建的构想。这一建议基于他二十年的实践积累和十万余例服务案例,为社区健康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01 社区健康服务的现实困境
当前社区健康服务面临三重挑战:服务能力不足、资源分布不均、预防功能薄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设备陈旧、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
居民健康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慢性病管理、老年康养、亚健康调理等需求激增,但社区层面缺乏有效的服务供给。许多居民不得不往返大医院,既增加了医疗负担,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后疫情时代,居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对预防性健康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然而现有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变化,亟需创新服务模式。
02 水疗服务站的核心优势
社区水疗服务站具有独特优势:小型化、智能化、普惠性。一个30平方米的空间即可建设一个标准服务站,适合在各类社区布局。
技术层面,水疗服务融合了中医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冲击波技术、远红外效应、负离子释放等功能,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这些技术已通过大量实践验证,安全有效。
成本效益方面,水疗服务具有明显优势。单次服务成本远低于医院治疗,但健康改善效果显著。这种高性价比的特点,使其特别适合在社区层面推广。
03 建设模式与实施路径
社区水疗服务站可采用多元化建设模式: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市场运营型。根据不同社区特点,选择合适的建设运营模式。在实施路径上,建议分三步走: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广,最后全面覆盖。选择基础较好的社区开展试点,建立标准化的建设运营规范。
站点布局可采用"两公里服务圈"模式,确保服务可及性。每个服务站配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数据采集、效果评估等功能。
04 服务内容与功能定位
社区水疗服务站主要提供四类服务: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健康指导、应急救助。通过智能化设备,居民可进行基础健康检测,获得个性化健康方案。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服务站可提供三高干预、疼痛缓解、体质调理等服务。实践数据显示,规律性水疗干预可使慢性病症状改善率达到85%以上。
服务站还承担健康教育的功能,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培养家庭健康管理能力。
05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建议将社区水疗服务站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建社区配套等政策体系,获得用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医保支付政策需要创新探索,可将部分水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多元化的费用分担机制。
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06 预期效益与社会价值
社区水疗服务站的建设和推广,预期将产生显著效益:健康效益方面,可改善数百万居民的健康状况,降低慢性病发病率;经济效益方面,可减少医疗支出,带动健康产业发展;社会效益方面,可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区和谐。
特别对老年群体而言,服务站提供的便捷健康服务,可显著提升晚年生活质量。数据显示,规律接受水疗服务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平均降低25%,生活质量评分提高30%以上。
07 挑战与应对策略
社区水疗服务站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标准缺失、人才短缺、认知不足等。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宣传。建议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服务安全有效。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扩大影响,改变居民认知。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这种创新健康服务方式。
社区水疗服务站作为健康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是服务模式的创新,健康理念的升级。
赵越的建议基于深厚的实践积累和前瞻的战略思考,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新的实施路径。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和经验的积累,社区水疗服务站有望成为基层健康服务的重要支点。
这项创新实践,将让健康服务真正走进社区、贴近居民,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出实质性贡献。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社区水疗服务站或将成为新时代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