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亲可以强国?呵呵,梦里什么都有

国君任人唯亲有什么坏处呢?

答案是,任人唯亲会使国家失去真正的人才,最后亡国。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们来看看卫鞅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了,失才可以亡国啊!

原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19年后)

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翻译:公孙鞅,是卫国王孙的后代,精研法家刑名之学。他曾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就病重不起。

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到:“爱卿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魏国可怎么办呢?”

公叔痤说:“我手下有个中庶子卫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国君能够把国家交给他打理!”魏王听罢沉默不语。

公叔痤又说:“国君要是不用卫鞅的话,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要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告辞而去。

公叔痤紧急召见卫鞅,并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国君,然后才能为你考虑,我刚刚为国君谋划要杀了你,现在你乘机逃走吧!”

卫鞅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用我,又怎么会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卫鞅于是没有逃走。

魏惠王出丞相府后,对左右言道:“公叔痤病糊涂了,可怜啊!竟然叫我把整个国家交给叫什么卫鞅的,一会儿叫寡人用卫鞅,一会又叫寡人杀卫鞅,把寡人搞的好乱,看来公叔痤病得不轻啊!”

卫鞅到秦国之后,凭借宠臣景监的推荐见到了秦孝公,述说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秦孝公非常开心,从此与卫鞅共商国家大事。

(19年后)

卫鞅率军打败了魏国,俘虏了公子卬。

魏惠王感到恐惧,派使者向秦国献出河西之地求和。然后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杀了/用了卫鞅这小子”。

解析:

1.公叔痤的私心

公叔痤为国举贤还是存在少许私心的,怎么讲,卫鞅在公叔痤手下任事多年,公叔痤也深知卫鞅才干。

为什么不早早举荐,让魏王有个好印象,比如“XXX是卫鞅得谋划,魏王要重视这个人才啊!”这样跟魏王说,魏王说不定自己就会关注这个人才。

公叔痤之所以不早早举荐卫鞅,正是因为深知卫鞅才干高于自己,早举荐卫鞅,自己就得早点退休

与其如此,不如让卫鞅一直做自己的谋士,为自己建功立业,而魏王压根都不知道有这么厉害的一个人。

不要忘了,公叔痤嫉贤妒能,吴起就是被公叔痤用阴谋给害走的。

因此,在公叔痤身体好的时候,卫鞅极大可能是被公叔痤刻意藏起来的。

所以才会有原文那句“痤知其贤,未及进”。

但,在公叔痤自知大限将至,回忆自己深受国恩。

这辈子享尽了魏国的荣华富贵,也干了对不起魏国的事(害吴起),决定自己在死之前,诚心为魏国举贤,推荐卫鞅。

公叔痤还告诫魏王“不用此人,就杀了此人”,公叔痤知道魏国若用卫鞅必使国家富强,当然若不用卫鞅,他日卫鞅为他国所用,必害魏国。

只可惜魏惠王无识才之明,却认为公叔痤病昏了。

2.卫鞅为何离魏

公叔痤这么诚心推荐,只得一句“王许诺而去”,魏王匆匆离开,毫无一点耐心。

说明魏王此时丝毫不重视公叔痤,更不关心卫鞅是谁,匆匆而去只说明公叔痤推荐的人选不是他心中默定的人选,因此不开心。

卫鞅看到魏王如此不重视自己,连次谈话都不邀请,考察都不考察,都没有当CEO的试用期,这表示卫鞅将无法得到魏王的信任。

没有国君的信任,卫鞅便无法施展自己法家所学,即使强留在魏国,终其一生难以建功立业,难以实现“为天下立制,为万民立法”的志向。

宁缺毋滥,那就换一家公司吧,找一个信任自己的老板,当上CEO,实现自己的志向,然后再回来伤害曾经伤害过自己的魏国。

偌大的一个魏国,人才却没有一个可靠的进身之道,卫鞅,张仪,范睢那个不是可以左右天下的大才,那个不是出自于魏国,那个不是最初都有事魏之心,那个不是最后都离开了魏国,那个不是最后都靠伤害了魏国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诶,失才亡魏,失才亡国啊!

3.人才不在体制内的危害!!!

人才是一柄双刃剑,能力越大,搞的事也就越大!

这样看来公叔痤异常精明,人才不能为我所用,他日必害我!

关键之处便在于人才能否为我所用!

卫鞅,张仪,范睢都是大才,都有左右天下朝局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最想实现的就是自己心中的志向,国君对于这样的人才,给的应该是舞台

如果没有给舞台,即使高官厚禄的养着,他们还是会离开,因为他们想的是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用这样的大才最大的难度在于“腾位置”,要把无能的权贵从位置上拿下来,这个难于登天,当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啊!

如果无能的权贵不愿意下来,那么也无法发挥大才的作用,想想看,权贵只是挂着头衔,让有才的人当狗干活,干对了,自己领功,干错了,拿临时工出来祭天。

所以真正的有才之士是不会屈居于这样的废物之下的,能屈居废物权贵之下的都是一帮溜须拍马之徒。

魏国,无法留住卫鞅,张仪,范睢这样的大才,可一旦他们在国外成功上位,就会用伤害母国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于公于私都泄了愤,谁让你当初对劳资爱搭不理的。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张仪,范睢在魏国的求官之路,异常艰难啊!

国内的人才,最好物尽其用,如果能为国家所用,那就是利剑。

肚里有知识的人才,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又被权贵堵住上升之路,就会心生埋怨,敌国也就可以乘机而入,这时的人才就变成了社会的隐患,成为炸药包。

想想看,大量的人才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社会想不乱是不可能的了!

其实魏国对待人才有两条路可以走:

1)让权贵腾位置,让人才物尽其用,难啊,要是简单魏惠王早就做了,由此可见魏惠王不是个有为之君。

只不过要是他这样做了,也许就没有《大秦帝国》了,兴许会有《大魏帝国》。

2)维持社会与人才供需平衡,减少人才的创造,让老百姓的孩子少读点书,让国家的聪明人少一点。

放眼望去尽是没有思想的工具人,这样的社会就好治理得多,社会不公的抱怨声也会大大减少!当然,这是一条慢性衰亡之路!

大家喜欢像这样阅读《资治通鉴》吗?赶快关注“生史看淡”微信公众号吧!

让我们一起学习《资治通鉴》,领悟《资治通鉴》里的人性和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