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不断的与疾病做抗争,天花、黑死病(鼠疫)、非典、以及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状病毒等让数亿人付出了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太渺小了,人类的历史也是在不断和病毒抗争中走来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1910东北抗鼠疫的故事。正是这场灾难让医学家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沿用。
哈尔滨鼠疫传奇
1910年,从俄国回来两个中国人(两个矿工)到了满洲,找了个旅馆住下,住下之后,两个矿工当天晚上就发病,发烧、咳嗽、然后就是大口吐血。紧接着两个人就死了,而且另外两个跟他们同屋住的人,也出现了上述症状,没多久也死了。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看看怎么死的。而是先排除是不是他杀。官府派人检查,得出结论是得病而死,然后就把人埋了。人虽然是埋完了但是事情没完,没过几天,满洲里的小镇上就有人的病,而且症状是一摸一样!
疾病迅速蔓延
接下来这个病就顺着满洲里中东铁路往南蔓延,哈尔冰、沈阳、长春都有波及。这时候日本和俄国站出来,想利用这次事件控制东北地区,并且借助各国的舆论给晚清政府施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平等的条约里有一条规定,只要是中东铁路经过的地方,日俄都有建筑权和经营权,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由日本和俄国出面比清政府管用,如果这时候把防疫权给他们,就意味着行政管理权给别人。
伍连德临危受命奔赴一线
由于当时清政府已经是摇摇欲坠了,但是又不能不管,因为一旦疫情蔓延,不仅容易失控,而且还得交出防疫权,这就等于让出行政管理权。所以清政府决定背水一战,并且从英国请来了留学的医学博士伍连德来主持东北防疫工作。
当时对伍连德来寄予厚望,就像今年我们对钟南山一样,确实伍连德没有让清政府失望,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4月底,东北三省的疫情全部消灭,大家一定很好奇,在那个物资溃泛的年代是怎么做到的呢?
顶住社会压力-解剖尸体
伍连德来到东北以后,根据当地的时期情况,抓紧研究病毒的来源,一开始伍连德想解剖死者尸体,以便研究病毒,但是那个年代讲究入土为安,很多人不同意。但是很快伍连德顶住社会舆论,解剖了一名染病死亡的日本女性,发现了椭圆形的疫菌——正是鼠疫。
鼠疫,又称为黑死病,曾经在欧洲横行几个世纪,造成了几千万人死亡。但是鼠疫都是通过跳骚传播给人类,但是那个时候是冬天,没有跳骚,而且没有发现死者身上被咬的痕迹,于是经过多方研究,伍连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伍连德认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无需通过动物媒介,而可以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他将此命名为“肺鼠疫”。随即用电文报告政府,并且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建议控制交通,隔离疫区,防止疫情蔓延。
封锁,设立检查站
伍连,德发现哈尔宾东部有个叫傅家甸的地方,那边死亡人数最多,于是立刻下令封锁,这里商客云集,还聚集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工。同样时至春节,人口流动巨大。为了有效抑制返乡高峰期把病毒扩散出去,清政府在山海关设立检查站,规定所有经此南下的旅客都要在此停留5天予以观察。严厉的措施以至于太子和钦差大臣从东北返回时,都毫无例外地在山海关停留5日后才得以返京。
设立隔离区
伍连德指挥防疫队伍在哈尔滨道外八区的铁路线上用60节列车进行有效隔离,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疑似病房。
发明“口罩”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还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的物件来防止飞沫传染,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口罩雏形。
伍连德还发现,此次疫情的病毒和以往的鼠疫病毒有所不同,在东北严寒温度下,病毒仍然可以存活。为了彻底消灭病毒,在当时哈尔滨临时存放尸体的地方进行了集中焚烧处理。
经过综合多方查证,这次疫情疫源地是在俄国境内,旱獭(土拨鼠)为传染源。俄罗斯招募众多华工在西伯利亚境内捕猎旱濑获取珍贵毛皮,劳工们食用鼠肉导致感染。出于对自身的保护,染病的中国劳工被俄方驱逐回到中国东北境内。在加上当时人们的卫生条件差,很容易导致细菌传播。
这次东北鼠疫前后持续了半年多,导致6万多人死亡。
其实跟大家讲这则故事,就是想说不管我们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做好防护工作。也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早日战胜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