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了一家离机场近的青旅,原本想只住一晚就去市区,怎料一住就是5天,也不为别的,就想看看利马的穷人生活是怎么样的。
利马的城市规划是以中心城区为界,北区是穷人以及殖民时期的黑奴后裔所居住,南区则是富人区。南北区各方面的资源配给极不均衡,其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两边悬殊的交通系统。除出租车外,还有三种不同的公交系统,分别是政府出资建设的公交“地铁”,公共运营的公交与私人承包的面包车。
整个秘鲁只有利马有“地铁”,不过这所谓的“地铁”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其不同于我们所常见的地下铁路或者轻轨,这里的“地铁”只是公交车的升级版,仅仅是增加了类似闸门的防护设施以及专用车道,但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便利了部分商业中心,却使原有的交通更有压力。并且从站点的分布就能明显感觉到南部站点更多更集中。
人们可能会误以为利马不设地铁而建公交“地铁”是因其科技落后,而在结合地理性质分析后才发现造地铁的可行性确实很小。
由于秘鲁地处高频地震带上,这就给本就开展困难的地下设施增添了难度,又因其西临太平洋,连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与秘鲁寒流的轮番侵袭,很大程度的改变了这里的地质结构,受限于自然因素的利马至今未能攻克技术难题,只得退而求其次建设相对容易的地面公交“地铁”。
话说这公交“地铁”在规模上差强人意也就算了,但是这车厢里面竟没有空调真是有点说不过去,要知道秘鲁的温度和巴西相差无几,但因大部分的地方都不设有空调所以显得特别闷热。曾有篇报道说,发达国家的工作效率要远比落后的高温地区高,这其中空调便是保持高效工作的先决条件。人在处于极度燥热的情况下,别说创造力,能完成工作任务就已经万事大吉了。
虽然北部站点稀少,且班次间隔时间颇长,造成这里总是人满为患。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摩肩接踵的人们无不是汗如雨下。而南部站点就没有那么明显,不在高峰期的时候基本能坐到座位且班次频繁。不知政府在规划建设前是有意为之亦是无心插柳。
在任何地方,公有和私有的竞争都是极为激烈。初到利马会不习惯于这里的交通,由于没有站牌和路线指示,只能挨个询问车的去向,几次三番也能找出一些规律,即车的走向无论横纵都只按直线来回,这种固化的路线使得人们在出发前便要对规划的路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一旦其中某个站点错过就只能叫出租车前往目的地。(每个站点之间距离很大,并且道路指向不明确很容易迷失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北部的私有面包车尤其混乱。售票员们习惯于拉住车内的横杠将头探向窗口外,手中熟练的来回翻着路线牌,声嘶力竭的卖力揽客。每个站点都是他们嘶吼谩骂的战场,经常能看到他们为了乘客上谁的车而争执,仅仅为了1索尔的车票(约合人民币2.41元)。
作为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机也是“毫不示弱”。初次乘坐的人会惊讶于他们开车之急躁之无序,通常能使整个交通要塞瘫痪,极大的影响了出行。抢道超车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最令人发指的,是如果前车在绿灯期间未动,后车会用车去顶前车的后箱,而从车厢上乘客淡定麻木的神情可判断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这些在我们文明社会人眼里感觉荒唐的事却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侧面也能反映秘鲁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政府在其中应当付大部分的责任。交通干道的无规划设置,对于私有公交的野蛮生长放任自流导致逐渐向失控状态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对于贫困百姓更是报以自生自灭的态度。北部的贫民窟民不聊生,据说他们每天24小时几乎不停的工作(类似富士康模式的机械工作)即便这样,这种毫无意义的劳动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对此政府充耳不闻,不给任何补助和救济,好在不同于里约的贫民窟,这里的人们没有走上贩毒走私的不归路,他们自食其力,用辛勤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报酬。
其实他们有太多的可能性变坏,邻国的巴西和哥伦比亚都是出了名的“毒枭之国“,只要他们稍微动点邪念就可能走上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可惜老实人终究是愚钝的,或者说宗教信仰对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他们不会为自己的处境向政府争取利益,只是默默的承受现实生活所带给他们沉重的负担,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一生是来赎罪的。
从这点上看,政府推行宗教信仰的举措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事。愚昧的北部穷人用宗教信仰固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在赎罪的路上卖力的负责基础建设。而南部地区则享受着北部地区人民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便利,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也正因此,几轮的金融危机和金融海啸席卷南美的时候,秘鲁的货币始终硬挺并时有稳固上升的趋势。
最后的赢家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