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位建筑专家介绍世界著名城市建筑的大众读物。作者主张像对小说、诗歌、绘画一样去阅读自己到过的城市,捕捉最初的印象,访问它的标志,但也不忽略它的“母体”(那些林林总总的民居),还要访问城市“灵魂”的显现者——几栋本地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我觉得作者的这些主张、观点很有意思,让初学者或者外行人不至于望而生却,相反突然有了想去了解学习的欲望。
作者列举了十五个著名城市,来向读者讲述他在其中读到了什么。十五个城市有巴塞罗那、巴西利亚、堪培拉、莫斯科、墨西哥城、洛杉矶、芝加哥、圣彼得堡、香港、新加坡、曼哈顿、巴黎、开罗、伊斯坦布尔、东京。虽然这十五个城市我一个也没去过,只是在书上、电影里或者别人口中有一点点了解,但是跟着作者的思路我好像对这些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虽然有些肤浅但却是进步。
作者提到阅读城市是有方法的,虽然短短几天的参观浏览是不能够全面深入的去认识一座城,但是却也足够让我们对它有所了解认识。作者的阅读方法主要概括为三个“拿来”:
第一个:取自美国城市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教授的“认知图”。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用到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所说的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通过这五要素来认知一个城市我觉得应该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二个:取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柯林·罗厄教授的“图——底法”。就是把实体的建筑物在地图上涂成黑色(图),让虚体的城市空间(道路、广场、公园等)保留为白色(底)。通过这个方法来对比不同城市的空间会发现每个城市的特色所在。
记得这个方法在读本科时候老师经常让我们用来临摹不同规划方案去认知规划设计,黑白对比也许是世界上最清晰明了的对照。我觉得我们可以牢记这个方法来帮助我们做方案规划设计。
第三个:取自意大利新理性派的阿尔多·罗西的理论,他认为城市是由它的标志和“母体”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所谓“母体”应该是指构成城市的基本的建筑物或者说普通构成元素。
通过这三个方法来阅读城市对于作者来说是足够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可能不够,毕竟我的阅历经验学识等等远远不够,但是我却可以用自己的仅有的感受以及方法去阅读一座城,学习到自己想学或者是不懂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到一个城市我会想去它的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当地的高校,有特色的公园,还有独属于它的别的地方没有的地方。记忆中大一时去过北京,然而仅留的印象就是车水马龙快节奏生活,甚至有点让人喘不过气。当时我去了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羡慕他们的学习学术氛围以及那里学生展现出来的气质。还去了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只记得震撼,我们老祖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都那么让人感慨震撼。当时的自己没有一点专业素养,不懂的去分析故宫的布局,颐和园的景观,高校的规划可取之处,再去一次或许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
稍稍有一点专业基础了,我去了西安、武汉,跟班走马观花式游了南京、苏州,路过了杭州、平湖、天津。
西安给我的印象是古都韵味,独有的名片是有的,独有的饮食习俗,当地人的豪爽,回民街吃喝热闹,兵马俑的震撼,大唐芙蓉园的景观等等。可算得上生态文明城市吧。
武汉是除了家乡我呆的最久的异地城市,想起那段考研+工作的充实岁月那么难忘。我呆的那半年武汉洪山区好像一直在整修,让人期待修好之后的它会是怎样的。我没去过武汉的黄鹤楼,也没去过户部巷。但我感受了它真实的不被大部分游客所知的一处,我住在城中村,那里是农房加建聚集区,人员混杂,毫无景观以及服务设施可言,但它却有普通大众买得起的衣食住行所需品,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很多人的生存问题。但从规划角度来讲它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很多问题,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各方面考虑了,比如社会学,规划发展等等。洪山区的高校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园景观还是不错的,依托自然的以及山体环境营造适宜的校园环境是比较符合规划理念的。武汉洪山区光谷广场也是极具特色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又叫世界城。提取全世界有名国家城市元素打造吸引人的购物休闲娱乐中心。(不知道是规划问题还是因为我的方向感弱,每次都会迷路在里面),个人觉得这个世界城的属于武汉当地的特色的元素我没太发现,不知道是规划者故意为之还是疏漏之处。
南京,被认为是一座伤感的城市,但是我却觉得它那么让人觉得舒服,可融入愿意融入的一座城。浏览了1912商业广场,学习它的建筑布局以及流线处理。参观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山陵,雨花台。轴线式布局的中山陵,从台阶上就让人折服,雨花台的景观处理也是极好的。最让我难忘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无论从建筑造型还是内部空间处理以及光线照明等都让我觉得震撼,好像瞬间思绪被拉进那段历史,震撼心灵的感觉。
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有另外一种感受,一座充满江南园林风格气息的城市,处处体现那种精致那种美的景象,虽然没去留园拙政园里面看,但是苏州的街道,不起眼的庭院足够说明它的特色。
杭州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交通,尤其是走在大街上想穿过马路时,永远都是车让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许这是杭州幸福指数高的原因之一。
平湖是一座不起眼的浙江城市,当时我所去的地方感觉就是工业园区,不过环境绿化做的还可以。
天津,一座我没来得及看的城市,只去了天津大学想去寻找城市规划学院的我也没找到,没来得及逛什么就匆匆走了。不过环境需要治理感觉。
还有很多很多,我来不及读来不及看或者看不懂或者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城市。不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觉得自己阅读城市的功底还是很弱的,还没抓住城市的内涵或者重点,作者说阅读城市之后要试着去做比较去体会去总结。大概概括为:城市形态、建筑文化和理想城市。一个城市的形态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分析:自然环境、母体建筑、标志建筑和总体布局。这部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说:“水往往决定一个城市的布局,城市人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他们的文化观念或文明程度。更直接反应一座城市文化特征的是它的母体建筑而不是标志建筑,所谓母体建筑其实就是组成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这本书告诉我学着去读城市,用自己的方法理论观点去读,不要怕错,其实也无所谓对错,在这种有争议的过程中成长也是一种别具一格。无论专业与否请试着跟你所去过的地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