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一个回答,特别令我印象深刻,它提到了一个新的词:“习惯性逃避”。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谈恋爱遇到不错的对象,却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双方的关系,害怕受伤,就会在对方尝试靠近时躲得远远的。
再比如,工作上,害怕面对领导的期待,而在很多本可以做的更好的事情上有所保留,但又不是并非不在意职业的发展。
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包括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症状。当困难出现时,第一反应不是面对,而是逃避。干点别的,想点别的,可这样拖延下去又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让自己越来越焦虑,错过了很多机会。
逃避应对,大概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拖延。明明知道自己手上任务很重要,却一拖再拖,实际上是怕自己无法完成好,以拖延为借口,来回避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
第二种是否认。明明想要却说不想要,明明很在意却要假装很不在意。这就是用“否认”来逃避直面自己无法获得的事实。这就像小孩子拿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一样,改口告诉自己:“哼,我才不想要呢!”
第三种就是转移注意力。最典型的就是“我太忙了”。“我太忙了,没时间学英语”“我太忙了,没空回家看父母”,当你刻意用转移注意力去占据自己的时间,达到自己没空做那件事的状况,那件事就是你正在逃避的。
逃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机制。逃避的效果是临时的、短暂的,它很少能真正解决问题。绝大多数我们用回避来应对的问题都不是可以一逃了之的。一时的回避可能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乐,但它会像梦魇一般一次又一次地侵袭你,干扰你的快乐。
而且,越恐惧、越焦虑就越想逃;越是逃,下一次再次面对这件事时就会更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说,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一直在累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于是,习惯逃避的人总在降低自己的标准,总是退而求其次,以为这样会活得更好,但其实失去的更多。
怎样才能停止逃避,开始面对呢?
首先,当然是要认识到负面情绪本身是人生常态,那些在你眼中看来很幸福的人,比你优秀的人,也会有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因此,但习惯性回避这些负面情绪时,要知道这些负面的感受可能是正常的,人生的成长有一些事情在做的时候可能就是会让你感觉到不舒服,让你焦虑、害怕,这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一步。
此外,对于一个一直在逃的人,他人的经验和劝告其实并不会是最有效的,最可信的是自己的体验,是现实体验明明确确地告诉自己,这件事并不像你想得那样可怕,你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如果想要打破习惯性逃避的恶性循环,就用现实去检验你被放大的恐惧。
有部日剧叫做《逃避可耻但是有用》,女主在开始的时候一直在逃避,逃避找工作,逃避谈恋爱,这确实给到了她一定的舒适区,活得得平稳,却也只剩平稳了。真正让她获得成长的,却是一次次的勇于尝试,尝试去做自己,尝试去表白……虽然未来始终是个未知,但当第一次面对一件始终被逃避的事,一个人变好的过程才会被真正的开始。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也很贴切今天文章谈的主题,放在结尾。
“如果你觉得某个任务让你特别的焦虑,压得你喘不过气来,那么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直接去做这件事,什么都别管,就是使劲做,努力推进其进度,这棘手的事情在进度上每发展一点,你的焦虑就会少一分,同时你的焦虑越少,你推进的速度也就越快,只要咬紧牙关,不停的推进,总会有解脱的那一天,而且你每完成一个棘手的任务,你或多或少都比以前牛逼强大那么一点,这件苦差事总会改变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