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物价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这一数据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的负增长态势,反映出当前物价运行的基本态势正在改善。
从具体分类来看,城乡价格走势出现分化。城市地区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而农村地区则呈现不同走势。更能反映物价变化趋势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创近14个月以来新高,这一指标的变化表明物价领域出现了积极信号。
## 物价转涨的原因分析
物价由降转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指出,6月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是推动CPI同比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0.1%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落地显效,加之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也靠前发力,形成了政策合力,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保持稳固。
从供需关系看,随着经济复苏,消费需求逐步回升,但部分行业如制造业、农业的供给尚未完全恢复,导致供需失衡,推高了部分商品价格。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 物价变化的影响与展望
物价变化对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产生多方面影响。适度的物价上涨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复苏;但持续的通货膨胀则可能造成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贬值、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等问题。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银行储蓄下降,资金外流,虽然短期内可能促进就业和出口,但长期持续会造成经济秩序紊乱。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物价走势正在受到格外关注。对于"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观点在讨论物价时被频繁提及,这反映了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上半年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6月部分商品价格波动明显,这些变化都需要持续关注。
展望未来,随着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经济基本面的不断改善,物价运行有望保持总体稳定。同时,也需要警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输入性通胀等因素对国内物价的潜在影响,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