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课程名称上作了重要调整:把原来的“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又增加了“课外阅读”,共同组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教读课文在语文课程的改革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该发挥教读在自读和课外阅读中的引领作用。教读课文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在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读课文的教学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部编版初中教材教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体例不熟
调查显示,2017年部编版教材在全国使用后,有部分语文老师对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完全熟悉。尽管在新教材的使用前有各级各层次的培训。但是,老师对部编版教材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助学系统使用差强人意
部编版教材的助学系统,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匠心。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单元导语、预先提示、读中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资料补白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地把助学系统利用起来,没有从课程的角度去理解每一单元的具体要求,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施。单元导语,一般分为两段:第一段概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第二段,就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些方法和要求。事实上单元导语就是单元的目标,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的方向和要求。预习提示,既提示了本课学习的具体要求,也是链接学生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一个纽带,帮助学生建立新旧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书后探究练习的运用也不太理想。
2.读法学法写法有些脱节
这套教材显著的特征,把学法引进了教材的体系。譬如,初一就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这既是读书的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每单元后面的作文训练也是紧扣单元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尤其是第一题的片段训练,完全是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没有把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读和写也没有很好的结合。
(二)教读课教学定位不准
1.教学目标理解偏差
统编教材的使用,旨在把传统学生学习语文选文内容为目的,引导到学生学习怎样阅读课文的方法上。其他的版本教材还重在学课文内容,而部编教材重点学方法,前者是授之以“鱼”,后者是授之以“渔”。而老师的教学现状是对统编教材的内容理解仍然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阅读方法的目标、阅读习惯培养目标实现仍然较远。
2.教学方法运用僵化
调查中发现,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以往讲读课文的方法在讲教读课文,用以往略读课文的方法在教自读课,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发挥好教读课的应有功能。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运用延续了以前的方法,比较僵化。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读课教学策略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课文的设置,是这部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也是最能体现编者意图了一种课型,需要我们老师熟悉编者的意图,充分发挥教读课的应有作用。
(一)关注编者意图,融入单元体系
要想很好地发挥好教读课的功能,我们老师应该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单元编写的体系。
1.了解教学结构体系
老师要了解部编版教材三年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的整个体系构成,它是把课标所要求的对应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分解到三年的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里的每一单元里,每篇课都承载着对应的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所以教者应该从课程的角度,把握每一册教材每一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定位,要充分理解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之间由课内到课外的关系。从单元的角度去思考三种课型应该怎样由扶到放,由课内的课外的学习意图,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发挥教读课型功能
部编版教材教读课文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读法、学法、读法。设置了助学系统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学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和写作。教读课的教学定位是化以教师教学生课文内容为主导为以学生读课文为主体,让学生学到的具体的阅读方法用到自读课中去。教读课只是放一个样子,是一个指导而已。
(二)借助助读系统,搭建学习支架
助读系统的加入和完善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利用好助读系统,帮助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通过实践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是教读课的主要任务。
1.基于预习和学情的初读
预习提示,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梳理与教读课文内容相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的语文知识来学习新的语文知识。譬如《春》预习提示中要求:联想关于春天的诗句。目的就是复习旧的知识,联系本课学习内容,通过跟同学的交流与分享,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预习是基于学情,引导学生进行初读和整体感知的必要的策略。
2.基于注释和探究的品读
课文的注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助读系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地运用在学生预习自学的时候。书后面的探究练习题,不可以把它作为课后作业,它是基于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来的。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我们应该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不应该把它作为课后习题来处理,它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章写法,品味语言蕴含的很好的抓手。
3.基于拓展与补白的回读
拓展延伸是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联系课内和课外,从能力和积累的角度进行的拓展和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拓展和补白的知识,都可以适当的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机的渗透,或者在课文基本学完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让这助读材料,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依据文本体式,选取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教学内容的选择永远比教学方法更重要。
1.依据体式教学
我们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僵化,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教学都用统一的方法,这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该根据文本体式的特点,依据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用散文的方法教上来,当然也应该用小说的方法去读小说,用散文的方法去写散文。基于文体的特征和课程的角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2.高效一课一得
教读课文的内容比较丰富,我们应该基于教读课文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充分发挥好教读课文的功能,不在教学内容上求全求大,求深求精,而应该有所选择,追求一课一得。重在阅读方法上为后面的自读和课外阅读做好铺垫。很多老师的教学思想不够解放,没有能够充分理解教读课的功能和定位,在内容选择上求全求生,有点偏离教读课的编写目的。
(四)精心设计问题,形成连贯板块
教读课文的教学,老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掌握方法、理解内容的关键。
1.主次问题的设计
湖北省荆州市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创立的“主问题、板块式、诗意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教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主问题,形成一个课堂上活动的板块。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主问题和次要问题的设计,体现着教师独到的眼光和对教材独特的解读。
2.版块活动的连贯
一般一节课应该有三到四个板块构成,板块之间应该具连贯性,每个板块应该有主要的活动支撑,活动与活动之间应该是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这样才能构成连贯的完整的一节课。
总之,部编版教材是目前使用的最好版本的教材,它揉进了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作为一线的老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握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新教材在教会学生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使用好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