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宝马车,可以用来开,是理性价值,还可以用来装,是感性价值!理性的原材料价格很高,感性的边际成本很低!
所以很多奢侈品牌,不惜一切都要提高自己奢侈感,为的就是给商品附上感性价值!
那么这时候有人就说,那只卖感性的一部分多赚钱啊!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产品?
当然有的!
商品证券化,就是把商品通过金融化包装,变成了有明确价格的权益凭证。比如月饼券,就是有价格的,可以兑换成实体月饼的凭证,是实体月饼的证券化。
发给员工礼品卡是让关怀感释放环节,员工不会去区分礼品卡还是现金,现金他只认为是他劳动应得的!
虚拟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产品都可以,最关键的是你要设计一个闭环,接手商品证券化的最后一环!才能感受到价值!
最后以一个网络上盛传的月饼故事结尾:
每年中秋节,网上都会流传一个段子。有一个月饼厂,生产了一张面值100元的月饼券,然后用65元把这张月饼券卖给经销商。接着,经销商用80元,把月饼券卖给某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这家公司又把这张月饼券,作为中秋节福利,发给了员工。员工拿着月饼券,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个员工其实不喜欢吃月饼,于是,他用4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了黄牛,最善于发掘“规则之缝”的黄牛,转手又用5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回给了那家月饼厂。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循环,月饼厂用65元把月饼券卖出去,然后又用50元把它买回来,它并没生产任何东西,却赚了15元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月饼厂用月饼券的方式,对月饼进行了“商品证券化”,并用这张证券,代替月饼,完成了情感价值的流转和销售。
我们要把公司送给员工的月饼,从逻辑上分成两个部分。实体部分是可以吃的理性价值,也就是月饼本身;虚拟部分其实是只能体会的感性价值,是公司送给员工的一种节日关怀。月饼厂用“商品证券化”的方式,剥离了月饼的理性使用价值,然后让月饼券承载着感性的情感价值,这个节日关怀,流转了一圈,完成了虚拟产品的销售。最后,把完成历史价值的证券,回收销毁。而员工呢?收到价值100元的月饼和关怀后,转手把实体月饼用40元卖给了黄牛,把价值60元的虚拟关怀,收下了。
月饼券,提高了这个关怀的交易效率,并消除了不必要的生产浪费。这就是商品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