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儿时的用餐礼仪

儿时在家里规定有一些用餐礼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然这些礼仪也并非我们一家,可能全村以至附近都在遵守。

  1. 用餐具时只用一个。比如只用一个碗。如果用多个的话,长大会娶多个媳妇儿;中途换碗的话,就是未来会换媳妇儿。注:小孩子不懂娶媳妇儿是什么事,也不懂得能娶多个媳妇儿的快乐,竟然也就以为娶多个媳妇儿是不好的事情,就只能乖乖地用一个碗而不敢中途换碗或用多个。
  2. 用餐完毕后要把筷子对齐并放整齐朝向眼前,如果是横着放的话,是表明自己继续吃的意思;
  3. 吃饭不可剩饭。剩的那一碗底是福底儿。如果剩饭就是丢掉了福气。
  4. 在炕上盘腿而坐。人们似乎都练就了这盘腿的本领。对于外人来说,这简直是太困难的事。而现在老家人们吃饭也学习城里人的模样逐渐移到了客厅,摆起餐桌,坐在凳子或椅子上。回老家不用担心盘不起腿来被人笑话。

现在看来,这些礼仪有的并不过时。比如这光碗的礼仪,促使人们养成节约不浪费的良好风气。再如这用餐时少占餐具,确实也给负责洗碗的成员减少了负担。

我请豆包给增补了一些:

在山西北方,除了你提到的这些用餐礼仪,还有不少特色礼仪:

  1. 座位排序严格:在正式的家庭聚餐或宴请场合,座位的排序有着严格的讲究。长辈会坐在主位,通常是正对着门的位置,以显示对长辈的尊重。然后按照辈分高低、年龄大小依次入座,晚辈不能随意坐在长辈的上位。如果是请客吃饭,主宾会被安排在主人右手边的重要位置,体现对客人的重视。例如过年时一大家子吃饭,爷爷奶奶肯定坐在主位,爸爸妈妈这一辈挨着爷爷奶奶坐,小孩子则坐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2. 等待长辈先动筷:开饭前,所有人都要等待长辈先拿起筷子开始吃,晚辈才能动筷。这是基本的尊重礼仪,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孝道。如果晚辈先于长辈动筷,会被视为不懂事、没礼貌。像家庭聚会时,孩子们都会眼巴巴地看着桌上的美食,但一定得等爷爷奶奶先吃第一口,大家才会跟着动筷子。
  3. 夹菜有规矩:夹菜时不能在菜盘里随意翻搅,要夹靠近自己这边的菜。而且夹菜的量要适中,不能夹得太多,显得贪心。如果要给别人夹菜,最好使用公筷,以表示卫生和礼貌。比如在吃火锅时,大家用公筷夹菜,既遵循礼仪又能防止疾病传播。
  4. 吃饭不发出声音:吃饭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发出声音,比如咀嚼食物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这被认为是有教养、懂礼貌的表现,要是吃饭声音太大,会被旁人议论家教不好。像在一些正式的宴席上,大家都很注意这一点,整个用餐环境比较安静。
  5. 忌用筷子指人:筷子是用餐的重要工具,但使用时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无论是在说话还是夹菜过程中都不可以。这被视为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人的行为,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要是不小心用筷子指了人,家长通常会立刻提醒纠正。
  6. 茶壶嘴不对人:如果用餐时有喝茶的环节,茶壶嘴不能对着人摆放。因为在当地习俗中,茶壶嘴对着人有不吉利的寓意,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茶壶摆放时壶嘴一般会朝向无人的方向。

注:这些礼仪当中,座位排序、长辈优先、夹菜规矩、安静吃饭、忌用筷子指人似乎全国通用。但确实在记忆中存在。比如爷爷奶奶或远地来的客人一定是坐在主位,而我去长辈家做客,因为是客人也会被安排在主位。有的国家吃饭要出来声音表明对主人的美食尊敬,正好相反。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物流发达,以前难得吃上的东西也上了餐桌。于是新的礼仪也就出现了,比如鱼的摆放,也是有讲究。鱼头朝长辈大概也是全国通用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