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于进入这个话题的最终篇了,为了找回学习的乐趣,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提问与沟通的重要性,在这两方面欠缺的人,是非常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的。然而接下来的这个重要因素,则如同人的影子一样,很显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却很少有人仔细端详过自己的影子。
思考,似乎听上去没有人不会思考,也没有人能声称自己从未思考过,但观察自己的思考这件事,却是不常见的行为。思考本身就够让人费脑子了,还要自己去辨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过程,着实令人费神。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学习如果缺乏了思考这个环节,就如同吃别人吐出的口香糖,除了恶心还很弱智。丧失思考能力的学习者,如同机器人一样,被各种输入指令,却无法自己获得新的感知。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很擅长思考,尽管我曾经也这么认为过。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却又常常忽略掉。他们分别是:
- 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
- 方法真的只有一种吗?
- 是什么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2
先来谈谈什么才是问题。
我经常观察到这个现象,一个目标明确的人,想要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总是急于去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却忘记了思考这个问题到底对目标的达成有多大的效用,是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一定能达成目标?是不是还需要解决多个不同的问题,目标才能真正达成?譬如下面这个最常见的目标和问题:
目标:提高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力
问题:如何提高软件能力
是的,基本上初学者都认为,提高设计能力=提高软件能力。可你翻开任何一本工业设计师写的书,他都会告诉你软件只是工具,虽然工具用的熟练会利于做设计,但设计能力的高低却与软件熟练程度不成正比。为什么初学者会大部分会认为,提高软件能力就能提高产品设计的能力呢?
这或许是由于大学阶段,忽略了两门课程,一门叫做工业设计概论,一门叫做工业设计程序方法。这两门课程主要就是讲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流程是什么样的,它中间经历了哪些阶段,会涉及哪些领域的知识,会和什么人打交道,这其中不光包含了,调研、沟通、营销、市场、设计、工程制造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也全面阐述了一个产品的完整开发过程是什么样子的,会经历哪些困难。
然而,大部分人在学习这两门课程的时候,可能是像听天书。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工作经验,对这两门课程的讲解不够深入,具体的案例也不够详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把他当成一个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习,只是记住了一些文字却不理解具体的含义;再者,部分教科书写的不够生动,让人读不下去。总而言之,对这两门课程的不上心,忽略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性,造成最大的问题就是,初学者不了解真正的工业设计是什么,不了解完整的流程是什么,进而就会产生「提高软件能力就是提高设计能力」,这种片面的想法。
这就是我所说的,**你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得要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但除了这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会更加棘手一些,就是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位学工业设计的同学向我诉苦,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成为工业设计师还是UI设计师,他不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在这个十字的选择路口上,他犹豫不决,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更擅长什么,那条路更适合他。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情况,他的目标是什么?他的问题又是什么?
目标:在工业设计和UI设计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问题:我更擅长什么,我更适合什么?
发现了吗,他的目标本身就不是一个确定性的目标,目标本身也是一个问题。他想试图通过找到自己擅长或者适合的领域来确定自己的选择方向,当然还有另一些人试图通过分析行业前景来决定自己的选择。然而这样的问题真的值得去解决吗?这就是他忽略思考的部分:他的目标不是目标。
那我们重新分析一下他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在我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描述过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师?这里的「什么样的」不是指职业的划分,而是设计工作带给你的感受。比如,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体验,或者做出改变世界的事情。
很多人在选择与纠结的时候,只盯着选项,然后去分析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来做出所谓的选择,却忘记了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题,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当你没有明确一个目的地的时候,就算拿着地图,也是不可能知道要去何方的。你要去北京,你用各种方法都可以去,但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即使你就在北京,你也不知道你是否就应该待在这里。
由此看来,问题是否值得解决,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第二层是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它与我有什么关系?不思考清楚这两个方面,你就无法去回答,这个问题是否去值得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每天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许多人的做法与爱因斯坦说的完全相反,还没有搞清楚问题,就马上跳进去寻找解决方案。
3
接下来探讨一下,方法真的只有一种吗?
继续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出的论题,如果目标是要提高产品设计能力,你该去解决哪些问题呢?提高软件设计能力是其中一个方法,不过那只是提高单一的工具技能而已,还有没有别的可以大幅提升设计能力呢?
到底方法还有哪些呢?当你了解设计流程之后,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是值得你去提升的。比如,最直接的是沟通技巧。很多设计师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虽然说了很多话也提出一堆问题,但是这真的就是沟通吗?常见情况是沟通了很久,还是没有明确客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客户的需求往往是客户自己表达不清楚的,需要设计师不断的向他提问,才可以洞察到客户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企业的产品,到底需要提升哪些方面才能提高竞争力,不一定只是造型、功能或者CMF的问题,很可能他的销售模式有问题,品牌宣传有问题,产品定位有问题。
这些没搞清楚的问题如果被忽略的话,就直接提供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案,是无法解决客户的需求的。日本设计师佐藤可士和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医生」,他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中关于2002年他参与麒麟发泡酒的命名、包装设计、广告战略等工作,是这样描写的,
这是我跟客户谈话间所产生的灵感,并非我信手拈来的形象,而是通过不断对客户进行问诊——聆听,彻底整理对方面对的课题和意欲传达的内容,自然就能找出最适当的表现方式。所以,“替客户进行诊疗的医生”这个比喻确实相当合适。
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还有什么其他方式也可以提升设计能力呢?当然有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工具技巧,这包括设计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这一类都属于工具。不要以为只是用软件才叫工具,说话、聆听、记录、整理、开会,这些都是属于工具。佐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佐藤可士和的超沟通术》来分享他的开会方式,对他而言,同时进行30个项目,开会就是工作,而要提升工作效率就需要重新设计开会的方式。
第二类是设计方法,大家很流行说的设计思维、设计流程、设计管理,就属于这个层面的。第三类是设计之外的能力,譬如说商业思维、学习能力等。别小看这些方方面面的提升,虽然有些不是直接与工作相关的,但却会极大影响工作的过程,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结果。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提高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力这个问题,他的方法真的只有一种吗?自己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欠缺的是哪方面,真正应该去提升的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4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是什么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今年很火的一句话是,「贫穷限制我的想象力」。
那个被说烂的小马过河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小马问各种不同的动物,小动物对河的想象是波涛汹涌的、非常危险的、下去就会死掉的;而大型动物觉得过河就像去游泳池的浅水区、小菜一碟不用担心。正是不同的答案,限制了小马的想象力。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异的,我们想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取决于每个人对它的认知。你问大公司的资深设计师和还在为生存苦苦加班的底层设计师,他们对于设计行业的评价,也是决然不同的。
再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人为什么不吃大便,而狗会吃大便,其实和大便没有关系。重点在于,人和狗对大便的想象力是不一样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决定了不同的行为。作为一名设计师或者学生而言,是什么想限制了你对设计的想象力呢?很多人来知乎,看到的对于设计行业的吐槽是这样的,设计师很容易加班,设计工资很低,设计师很苦逼,重视被人指点江山。是不是这些负面评价,限制了你对设计的想象力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1-6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于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回忆一下,你的学生时代,是不是有一种学生,每个老师都夸他聪明认真又刻苦努力。一开始可能只是有一个老师这样认为,然后这个老师把对这个学生的观点告诉了其他老师。这些老师们对他们想象的好学生都特别关心,会主动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进程,因为老师的潜意识里面认为好学生要多关注,这样更会发挥他们的潜力。反过来,那些差学生的口碑常常也是由某一个老师传递给其他老师的。最后,好学生和差学生,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耐心,都有明显的差异性。
当你对某一件事情的认知,使得你产生了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限制你的发展与成长,限制了你做出选择的自由,我们就称之为「限制性信念」,这些限制性信念往往造成了大家对同一个事物有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譬如,如果对公司抱有「给我工作让我赚钱」的信念,那么加班这种事情就是不必要的,我无需多赚那点钱加班伤身体,或者是持有不给加班费我凭什么加班这种态度。如果公司抱有「给我机会让我成长」的信念,只要是一个巨大的提升自己的机会,哪怕加班也要去争取,谁会放弃自我提升的难得机遇呢?你对王者荣耀是抱有「休闲娱乐」的信念,还是「精神毒品」的信念呢?
既然信念那么重要,我们如何去突破限制性信念呢?我想方法肯定也不只有一种,我这里列举一些我自己的思考,不见得全面,但不妨一试。可以亲自去体会,去真实的做一些事情,去面对面的接触你想要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像小马一样,去问别人甚至是问不先关的人。一旦你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不能、我不行、我不想、我不会的时候,你就应该意识到,你已经有一个限制性信念在你掌控你的大脑了。
5
文章写到末尾,我突然发现这一系列的主题名字叫做「找回学习的乐趣」,这是我想解决的问题。我开始认为解决它的方法是,告诉大家需要不断的去提问,去表达,去思考,这是我之前理解的答案。但是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难道真的我做好了这三个方面,就能提升学习的乐趣吗?我是不是也成了给小马答案的小动物呢?
这三个方面,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尝试?因为要提升这些能力,或者改变一些习惯,本身就是容易令人痛苦的。我恍然大悟,如果说找回学习的乐趣,我们对什么东西最有乐趣,游戏、音乐、电影,这些让人能够产生及时享乐的东西最有乐趣。或许,学习之后马上能看到学习效果,马上能提升自己,能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能提升学习乐趣的方法。我不知道,但我会继续思考并尝试下去。
这个问题,显然我看的还不够透。我说的已经够多了,剩下的留给大家去思考吧。